倒影(第2/2页)

[11] 《传习录》中卷,《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11页。

[12] 同上,第13页。

[13] 同上。

[14] 同上,第80页。

[15] 《传习录》中卷,《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36页。

[16] 同上,第37页。

[17] 同上。

[18] 《传习录》中卷,《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106页。

[19] 同上,第99页。

[20] 《王畿集》,卷十七。转引自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三联书店,2011年7月第1版,第161页。

[21] 参见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三联书店,2011年7月第1版,第138页。

[22] 同上。

[23] 同上,第137——138页。

[24] 荒木见悟《赵大洲的思想》,《明末清初的思想与佛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65——68页。

[25] 荒木见悟《邓豁渠的出现及其背景》,《明末清初的思想与佛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133页。

[26] 荒木见悟《明末清初的思想与佛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126——127页。

[27] 《传习录》中卷,《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56页。

[28] 荒木见悟《中国佛教基本性格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与佛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142——159页。

[29] 杨曾文《杨文会的日本真宗观——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30周年》,载《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4期,第48页。

[30] 同上,第53页。

[31]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志强先生在阅读本书初稿时,对本节部分观点提出异议,作者采纳了他的意见,并对本节文字做了修改,在此郑重致谢。

[32] 《传习录》中卷,《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26页。

[33] 《传习录》中卷,《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29页。

[34] 《传习录》中卷,《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117页。

[35] 同上。

[36] 同上,第118页。

[37] 同上。

[38] 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第180——189页。

[39] 同上,第190页。

[40] 同上,第197页。

[41] 《朱子语类》卷第十三。

[42] 《张文忠公全集》文集十一,《杂著》。

[43] 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转引自《任访秋文集》第五册,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69页。

[44] 参见李贽《答耿司寇》,《焚书 续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1月第1版,第31页。

[45] 参见张竹坡《金瓶梅读法》,《金瓶梅资料汇编》,朱一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46] 梦生《小说丛话》,《金瓶梅资料汇编》,黄霖编,中华书局,1987年3月第1版,第339页。

[47] 田晓菲《秋水堂论金瓶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前言第10页。

[48] 袁书菲(Sophie Volpp),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及比较文学系教授。她于2011年6月29日在清华大学甲所会议室发表演讲,题目是《探讨怡红院里的跨文世界》。

[49] 袁中道《李温陵传》,《焚书 续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1月第1版,第3页。

[50] 莱昂内尔·特里林《诚与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3页。

[51] 同上,第7页。

[52] 同上,第16页。

[53] 莱昂内尔·特里林《诚与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6页。

[54] 同上,第17页。

[55] 莱昂内尔·特里林《诚与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4页。

[56] 莱昂内尔·特里林《诚与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2页。

[57] 谢肇 《金瓶梅跋》,《金瓶梅资料汇编》,黄霖编,中华书局,1987年3月第1版,第4页。

[58] 这句话见于耿定向的转述,收在《耿天台文集》中。而邓豁渠本人的《南询录》中却无记载。参见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三联书店,2011年7月第1版,第152页。

[59]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0年1月第1版,第113页。

[60]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三联书店,2001年1月第1版,第60——61页。

[61]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422-423页。

[62] 《绣榻野史》据传为吕天成所作,但没有定论。

[63] 罗兰·巴尔特《萨德》,《罗兰·巴尔特文集》,李幼蒸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第2页。

[64] 罗兰·巴尔特《萨德》,《罗兰·巴尔特文集》,李幼蒸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第12页。

[65] 同上,第22页。

[66] 西蒙娜·德·波伏瓦《要焚毁萨德吗》,周莽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第83页。

[67] 沃尔夫·勒佩尼斯《何谓欧洲知识分子》,李焰明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第243——244页。

[68] 同上,第242页。

[69] 同上,第243页。

[70] 同上,第241页。

[71] 刘文荣《欧美情色文学史》,文汇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141页。

[72] 同上,第141-142页。

[73] 西蒙娜·德·波伏瓦《要焚毁萨德吗》,周莽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第73页。

[74] 同上,第61页。

[75] 同上,第4页。

[76] 萨弗兰斯基《尼采思想传记》,卫茂平译,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版,第262页。

[77] 萨弗兰斯基《尼采思想传记》,卫茂平译,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版,第212页。

[78] 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印书馆,1989年12月第1版。

[79] 莱昂内尔·特里林《诚与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