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悲痛(第2/2页)

我一直都热衷于向人们叙述这个故事。许多人告诉过我,这个故事启发他们找到了一种与成年子女或父母建立联系的不同寻常的方式。这件事改变了母亲和妮娜,也改变了我们所有人。这件事有点挑战性,我觉得我们变得更无畏了。而且我认为,因为母亲和妮娜的这些事,让我们可以变得更加无私。

母亲经常被邀请去做演讲,谈谈她为什么这么热衷于难民的事情。她会说:“想象一下,半夜里,你被家里人叫醒,他告诉你:‘把你最宝贝的东西放在一个你能拿得动的小包里,随时准备着。我们必须离开家,然后去最近的边界。’你要翻过什么山?你感觉会是怎样?你要如何应付一切?如果穿越了边界的那头是一个语言不通的陌生土地,是一个不希望你们踏足的土地,是一个你将无法工作的土地,你将会被限制在难民营里,过上几个月或者几年的日子……”

母亲用一首名为“我悲痛”的诗来描述这一切。这首诗是1989年一位十六岁的越南姑娘辛迪·常在香港一个用铁丝网围成的难民营完成的。我们在一次读书会上,我不记得确切的时间了,但是在母亲做化疗的一个冬天,我让她说出几位曾经改变过她人生的作家。“有好多。”母亲立刻说,“我都不知道从哪说起。真的,无论什么时候,你读到一本好书,它都能改变你的生活,哪怕你自己没有意识到。”她停顿了两秒,然后补充道,“不过,我肯定会把辛迪·常的名字放在最前面。”

我悲痛

谁会愿意倾听我的感受?

谁会愿意倾听我无用的国度?

战争之后,我的皮肤已被损毁。

我的体内留有子弹的伤痕。

尽管我悲痛、遗憾、承受苦难,

谁会愿意倾听我的感受?

我悲痛、遗憾、承受苦难,

谁会愿意知道我的感受?

我悲痛并非因我损坏的身体。

我悲痛是因为人们无法公正对待我。

谁会愿意知道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