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是中国文明特色

窦文涛:说到老人被遗弃,我想到日本一部电影《楢山节考》,还有敦煌的壁画。壁画里有一类题材叫老人入墓,实际上要按照今天的观念也叫遗弃,就是老人快死了,然后全家人背上点生活用品,把他送到活人墓——

梁文道:等死。

窦文涛:可是那个场景看着又好像很安慰,因为全家人在那儿跪着给他磕头、诀别,生活用品也放在那儿。后来我查了一下,当时的儒家比较反对这个东西,这种做法是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遗弃一个老人,咱现在觉得太凄惨了,可是从宗教角度来说,他觉得他是在快死的时候找一个修行的洞穴,然后念佛往生,自己慢慢地坐化、圆寂,并不是坏事,但实际上就是等死。

梁文道:这恰恰说明中国文明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我们是非常早地进入了农业时代。在人类还没有开始农耕,还处在游猎采集时代的时候,遗弃老人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儿。你整个部族到处采野果,到处打猎,冬天下雪要搬去另外一个地方,随时要移动,你是绝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拖累整个族群的移动步伐,要不然大家一起完蛋。所以,遗弃老人在人类历史上是很古老、很常见的行为,今天挖很多古代的人类骸骨都可以看到,人年纪一大,或者受伤了,走不动了,孩子生下来不健康,怎么办呢?扔掉,因为带着就是负累。但是进入农业社会之后就变了,在农业社会老人有特殊价值,老人代表经验和智慧,代表书本、电脑、万维网,他储存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所以才开始尊老。而越尊老的社会,恰恰说明它很早进入了农业时代,而且对知识的积累特别重视,这是中国文明的特色。

窦文涛:现在又产生了几千年未有之变局,老人得向年轻人学习苹果手机怎么用,要不就会被抛弃。我觉得冯唐说的那个问题特沉重,就是说要不要用80%的钱去维持20%老人的生命,而且仅仅是推迟他的死亡时间。如果是你的父母,你会怎么选?我问过医生,医生说大部分中国家庭其实只要有能力,都要熬到最后一天。这么一来,拖垮一个家庭的情况太常见了。

《楢山节考》是日本导演今村昌平的一部悲情电影,描写在日本信州深山中的一个贫穷小村子,由于贫困而沿袭下来了一种抛弃老人的传统——就是所有活到70岁的老人,不管是否依旧身体硬朗,只要到这个年纪就要被家人背到楢山上丢弃,以节省粮食的支出。69岁的老人阿玲婆被长子背上了白骨成堆的楢山,天上下起了大雪,阿玲婆在山上默默地等待着死亡。

敦煌壁画《老人入墓图》反映了唐朝时期敦煌地区人民的佛教思想。这不是为去世的人举行葬礼,而是一位感到死期将至的老人来到坟墓前与亲人诀别,然后独自进入墓室与外界断绝往来直至去世。墓室里面装修成了佛堂的样子,老人希望自己可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诵经念佛,在安心修持中离开今生。

冯唐:这是我们这一两代人更要面对的现实,科学进步太快,想多维持一个人的生命一二十年,可能不是太难的事儿,将来这个成本怎么算?

窦文涛:你认同安乐死吗?

冯唐:我只能说我认同对自己的安乐死,对别人我没法说。这个议题在美国也是不能碰的,提都不能提。

窦文涛:为什么?

冯唐:只要你提,就会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反正你要丢选票。

梁文道:美国虽然是基督教化的一个国家,但这种事儿我觉得很快也必须提了,因为整个社会越来越高龄化,所谓年轻人口在发达国家不断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