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第3/3页)

坦白说,我并不觉得通过参与论坛或文后留言讨论的方式(尤其在目前中国的这种氛围之内),可以说服别人,改变别人的思想。95%的情况,都是各说各话,甚而从说理升级为人身攻击。“思想”是一个复杂的事物,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自身经验密切相关,我自认没有苏格拉底的本事,三言两语就把别人的思想改变过来(况且苏格拉底在他的时代不还是最终被杀掉了么)。

例如有读者在某篇译作后留言,支持我国官媒对新疆事件的报道,其间提到说“CNN、BBC等国外媒体对此事的报道如出一辙”(大意如此),我看了只能一笑置之。国外的这些媒体,其运作方式、政治导向等等何止是千差万别,要讨论起来新闻系和翻译系简直都可以开一门课,专门讨论同一事件的不同媒体报道(记得以前口译课上就有学过);而我国官媒本身的运作机制和西方有本质的区别,这一套完全由真理部控制的体制如何极有效率而极无自由,我以前工作时就有切身体验。只是恕我无能也无此精力,详细辩论一番。

如若真要我对此说些什么,我想我大概会建议这位读者看看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里头的四部书,里面用了详实的事例,仔细剖析了美国新闻媒体的运作方式,以及美国社会如何平衡国家安全与新闻自由(也就是为追求新闻自由而付出的代价)。还有那些把爱国放在嘴边的热血青年,我也恳请他们搞清楚“country, state, nation”三者之间的区别,知道自己到底爱的是什么,并把学者刘瑜写的《民主的细节》这种深入浅出剖析民主的书翻一翻。在法律的领域,我远没有林达研究得全面;在政治的领域,我也远没有刘瑜老师看得透彻;因此与其自说自话浪费时间伤害感情,不如让我们求同存异多看些书吧(我就喜欢某个认为何伟的写作很糟糕的读者,他摆出了观点以后就介绍书给我看)。

我觉得咱们能来译言的都是上进有为的青年,应该有开阔的胸襟、宽容的心态。翻译本身就是接触新事物和获取新的视野的好机会,正如何伟在某篇报道中的评论:“每当一个人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他就有机会获得一种新的视角。他可能会错误地理解所接收的信息,而他所接触的东西可能让他感到困惑……但如果他具有耐心、决心和正直的品质,即使是对外面世界的匆匆一瞥,就可能会让他更清楚和适应自己在世上所处的位置。”

我的处世哲学是,与其站在一种道德制高点去指责别人,或者秉承一种“非黑即白”的态度找人辩论,不如切切实实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把这部书一点点地翻译出来。与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痛陈当今政府社会的堕落,不如提醒自己做个好人:我是学生便不要边说着国内学术体制的腐败边去抄袭论文;我是记者便不要边骂着媒体环境的不得自由边收着红包并掂量一下它有多重;我是老师便不要边痛斥国内教育制度的僵化、边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获取分数从而让我获取资历职称的一种东西……这些年来,为坚守原则吃过不少的苦头,但是值得。

这便是我在“政治和社会”这样的题外话里想说的一切了:在务实主义席卷一切的今天,但愿我们从自己做起,保持一丝理想主义的情怀,一点做人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