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5章 尽力(第2/2页)

周如砥看了一眼主编室内外的桌子,当即道:“学生多谢翰长提携!”

方从哲闻此满意地点了点头。

翰林院里,陶望龄与袁宗道,杨道宾,唐文献及几位年轻翰林正在慷慨陈词。

“敏道兄方才问得好,大宗伯与大司马二人都是主张封贡议和,他们有什么不同?这话正是我要说的。”

陶望龄喝一口茶,当即对众人言道:“大司马之议和,也是当即大多数官员的想法,他所主张出兵援朝,其意只想让倭军退兵就好,将来恢复到倭寇入侵朝鲜前的局面,平心而论你们是不是也是如此想的。”

不少翰林也是点了点头。

“但岂不知在大宗伯眼底,天下之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向前的,此才为不易之易。现在倭国既出兵朝鲜,打破百余年来与我大明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那也就意味我们再将倭人赶回去,两家互不通来往已是不能了。”

“与其如此倒不如顺应天下大势,今日一战将倭国打服气了,然后让倭国如蒙古朝鲜一般向称臣于我大明,而我大明再通过贸易从倭国赚取大量的白银。诸位可知,倭寇俘虏已向北镇抚司全招了,其国内盛产白银黄金,一旦为我大明所有,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所有人目光都是露出憧憬之色。

“而大司马如此议和,恰似别人打你一拳,你还他一下,疲于应对不说。此举更似少年中国说里,老大之帝国。什么是老大之帝国?害怕变革,只思如何继往,不敢思将来!惟保守也,故永旧;不进取也,难日新!”

“说得好!”众人一并交口称赞。

袁宗道点点头心想,确实陶望龄言辞犀利,因为他在翰林院实令不少翰林都心慕事功变法之说。

袁宗道看去但见下面的翰林里眼底已有一股火在燃烧。

袁宗道见此欣然点点头。

随着陶望龄这么说,一名翰林此刻已经是忍不住起身道:“陶兄所言极是,那么我们当怎么办?”

陶望龄道:“为今之计,我等当去文渊阁向元辅陈情!敢不敢去?”

几人露出迟疑之色,这时候袁宗道站起身道:“吾愿往。”

有袁宗道这么说众人也纷纷起身道:“吾等愿为少年之中国,而不为老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