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此父子(第4/5页)

因此五十一年(1712年)以后,康熙对胤禛越来越信任,差使也越派越多,甚至在登极六十年大庆时派胤禛代替自己到盛京三大陵祭祀。盛京三陵,即爱新觉罗家族远祖的永陵、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和太宗皇太极的昭陵,是大清王室真正的祖坟。胤禛能代父祭祖,可见其在乃父心目中的地位已很不轻。康熙去世前,他又代父于冬至日到南郊祭天。这是国家大典。可以奉派恭代的皇子,差不多已被暗示为储君了。

由于器重喜爱胤禛,康熙在晚年经常幸临胤禛的花园,与胤禛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诸皇子中,得此殊荣的,只有胤禛和允祉。这大约因为他们两人在夺嫡斗争中表现得比较超脱、淡泊之故吧!史料证明,这一阶段,关心康熙身体,劝请皇上就医,并推荐医生,检视用药和药方的,也只有他俩。所以,康熙只有在他俩那里,还能体验到一点骨肉亲情。

康熙赐给胤禛的园子,就是赫赫有名的圆明园,只是当时规模不大。八国联军焚烧的那个圆明园,是雍正和乾隆在此园基础上扩建的。圆明园的园名,则是康熙所赐。它的意思,据雍正后来解释,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总之是有深意存焉。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春,康熙到圆明园牡丹台赏花,见到胤禛第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十分喜爱,便带回宫中亲自教养。这事也常被人看作是康熙传位于胤禛的原因之一:为了让弘历当皇帝,就先让他爹当皇帝。[9]

其实,康熙对胤禛一直颇有好感。第一次废太子后,康熙曾于十一月十六日对群臣有过一次训话。他比较了几位皇子,对大阿哥允禔和三阿哥允祉未作评价。对五阿哥允祺,康熙说他“心性甚善,为人淳厚”。对七阿哥允祐,康熙说他“心好,举止蔼然可亲”。对八阿哥允禩,康熙则说“诸臣奏称其贤”。允祺、允祐是康熙自己觉得好,允禩是臣子们说他好,亲疏之别已很显然。对于胤禛,康熙说得很多。他说:“惟四阿哥,朕亲抚育。幼年时微觉喜怒不定,至其能体朕意,爱朕之心,殷勤恳切,可谓诚孝。”康熙对胤禛的喜爱,已明显在其他皇子之上。

康熙这段话,应该说基本可靠。胤禛既然是康熙躬亲抚育的,自然比其他皇子要亲一些。太子失爱以后,他便成为“第二梯队”。“第二梯队”其实是很危险的,允禔和允礽的下场就是证明。胤禛的聪明之处,就是不以“第二梯队”自居。别人争先恐后,他反倒躲得远远的,只在“诚孝”二字上下功夫,自然大得君心。他甚至连“喜怒不定”的毛病也改了(其实没改,是装的),又大得康熙赞赏。正是这种克制功夫,使他能在皇子们的纷争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态度。

胤禛对谋储表现得不热衷,无疑引起了康熙的好感。康熙当然不会不知道他这不热衷是装出来的。但康熙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要让那些有才干有实力的皇子完全不作“非分之想”,根本就不可能。既然真超脱并不可能,那么,能装就好。因为能装,说明心里还有君父,终不至于谋反逼宫,而康熙要的也只有这一点。他亲眼看到,为了争夺储位,皇子们一个个赤膊上阵,杀红了眼睛,撕破了脸皮,兄弟情分父子天伦都荡然无存。这时,有那么一两个人装一装,好歹还能保住那一层脉脉温情的薄纱。有这么个还愿意装装样子的人来接班,也能保证自己寿终正寝。当然,他更不会在自己去世后停尸不葬,先去和弟兄们打架。所以,即便康熙看出胤禛是装的,也不会戳穿,而只会和他一起把戏唱下去。康熙知道自己离下台已不太久,能把戏唱到底,就算功德圆满。

其次,能装,说明心中有城府,而为人君者是不可能没有城府的。做皇帝的,哪能一辈子只说真话,不说假话,只袒露真情,不弄虚作假?做皇帝的秘诀,就在于真真假假,这才显得“天威莫测”,也才能驭人。所以,康熙即便看出胤禛是假超脱、装潇洒,也不会反感,只会欣赏。

然而在一般人看来,康熙所选中的是十四阿哥允。[10]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三月,允被任命为“大将军王”,十二月率师出发,驻兵西宁,与西北诸敌周旋。允禩集团对这一任命看得很重。在他们看来,任命皇子为大将军,是进行考验,也是给予机会。如果经受了考验,立下了战功,就有了政治资本,继承皇位理所当然。允禟甚至当面对允说:“早成大功,得立为太子。”当时一般人,也把这大将军王视为向皇太子的过渡。因为允挂帅出征的仪式极为隆重:康熙亲行祭礼,亲授敕印,诸王及二品以上官员齐集德胜门军营送行,帅旗用正黄旗旗纛,俨然代皇帝出征的架式。所以,在允礽被废,允禔被囚,允禩被斥之后,允成为夺嫡之呼声最高者。

其实这是康熙有意制造的烟幕,目的是分散大家的注意力,使胤禛不致四面受敌,自己也不致难得安宁。因此,康熙故意给了允一个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头衔:大将军王。这头衔听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不三不四:将军不是将军王不是王。说是将军吧又是王爷,说是王爷吧又没有封号。说到底,是个“假王”,大家爱怎么想就怎么想,爱怎么看就怎么看。这种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手法,实在最得中国传统权术之精髓。

康熙的这一用心极深。康熙喜爱允不假,不放心他也是真。因为允已经上了允禩的“贼船”。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九月二十九日,康熙痛斥允禩妄博虚名,邀买人心,“柔性成奸,妄蓄大志”,下令将其锁拿,允便挺身而出为允禩辩护,言语举止极为冲动,结果遭康熙痛打。康熙甚至气得拔出刀子,差一点斩了允那愣头青。这在允 ,也许是哥们义气(康熙说是梁山泊义气),但在康熙眼里,却是个危险的信号:允如此维护他那个“八哥”,允禩如果要搞政变,带兵前来逼宫的一定是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