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常州府中学堂(第4/5页)

 

疗养室中仅一人,为同班同学许君,亦扶病应考。余偶于其枕下得一书,乃谭嗣同《仁学》。取阅大喜,全忘退学事。竟日阅未毕,临晚移步室外小院中读之。夜寐,屡思书中言,世界人类发分四型,一全留加冠,乃中国型。全剃空头,乃印度型。剪短,乃西方型。剪前额,其余留后,垂如一豚尾,乃满洲人型。余晨起,乃一人赴理发室,命理发师剪去长辫,大得意,一人独自欢乐。大考既毕,随果育诸同学归。或言汝脑后无辫,乘坐火车,或遭警察盘问,有革命党嫌疑。众乃劝余将所留长辫仍缝帽上戴之,勿惹人注意。余遂得随众归。翌年,辛亥革命,人人皆不留长辫,而余则已先一年去之。

 

既归,先兄已先得元博师函,知余退学事。元博师嘱先兄婉劝余明年请求复学。后又得元博师书,嘱先兄命余转学南京钟英中学。后,同学告以士辛师反对元博师所提议允余请求复学之事,谓如此将何以再管此学校。而当时五年级毕业班又例不许转学。元博师乃代为申请私立钟英中学。其对余加意护惜有如此。

 

 

上年冬,余虽未经常州府中学堂四年级之年终考试,以元博师之介绍,翌年春遂得转入钟英中学,五年级肄业,到校赫然遇见常州中学同班同学张寿昆亦在校。寿昆乃为与余同得操行分数二十五分之一人,亦同为去年五代表之一。盖于应大考后,亦请退学。其家乃常州城外奔牛镇一豪家,其父与元博师有旧,故元博师亦为介绍来校。但余两人见面,寿昆绝口不谈去年自请退学事。其时同学间意气相负有如此。

 

余在钟英之前半年,最受刺戟者,乃是清晨薄暮环城四起之军号胡笳声,以及腰佩刺刀街上迈步之陆军中学生。使余油然引起了一番从军热。最所希望乃能出山海关,到东三省,与日本俄国兵对垒,那是一件何等痛快之事。余虽未偿所愿,但亦因此学会了骑马。每逢星期天上午,三几个同学,在钟英附近一马厩租了几匹马,出城直赴雨花台古战场,俯仰凭吊,半日而返。成为余每星期最主要之一门功课。一日,畅游兴尽,各自上骑回程,余才知今日所乘真是一匹头号之劣马。费尽工夫,跨不上马背。好容易跨上,鞭着踢着,尽不动。正无奈间,路旁一军人见余如此,走近前,一手牵缰绳前行,不几步停下,把马头左右摇晃几下,猛然重重一掌打在马面上,一手将缰绳放了,那马奋迅直前,奔逸绝尘而驰。余幸未被摔下,但亦不知如何控制,只得任其奔跑。正惊魂未定之际,已见马进了城。满街熙攘,余又恐其撞倒行人,但仍无从驾驭,此马奔跑如故。蓦然间,神志醒来,乃见马厩矮门已近在路边。余急将两脚前伸,把身向后紧靠马背,那马乃直冲入仅容一马进出之矮门。马到厩房,四蹄停下,余才得慢慢下马身来。这亦是余生平值得惊心动魄一件大险事。

 

是年,钟英中学暑假略早,余得常州府中旧同学约,归途小停,以求畅晤。余是时读曾文正《求阙斋记》,常念当自求己阙。如袁绍多疑少断,自念余亦多活动,少果决。因此每晨起,必预立一意,竟日不违。日必如此,以资练习。念今日去旧校,可在校长谈,不当留宿。及到校,晚餐后,自修时间过,寝室门已开放。余急欲行,同学坚留弗舍,云:今晚周末,宿舍多空床。但余坚不留。忽而风雨骤来,余意仍不变。出校门,沿围墙一石路,过玉梅桥转弯,成一直角形,直到市区。路边旷野,另一草径穿越斜向,如三角形之一弦,可省路。余径趋草径,风益横,雨益厉。一手持伞,一手持灯笼。伞不能撑,灯亦熄,面前漆黑。时离校门尚不远,意欲折回,又念清晨立志不可违,乃坚意向前。而草径已迷失,石块树根遍脚下。危险万状,只得爬行,重得上石路。满身尽湿,淋漓不已。入市区,进一旅店,急作一柬,嘱旅店派人去一同学费子彬家借衣。余拥被卧床以待。是夜,苦头吃尽,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此后余遇一决定,即不肯轻易转变,每念及此夜事。

 

子彬名保彦,与余同年进常州中学,年长余较低一班,亦余同校一密友。其家在常州府之孟河,为清室御医,历世擅名。子彬后亦以名医寓沪上。与余重晤于香港,余每病,悉由子彬诊治。今已老,垂垂近九十矣。

 

暑假中余大病,延期赴校,适逢武昌起义后一日。寿昆语余,可待革命军进城同投军。忽一日,寿昆得家中电,告以父病,催速返。寿昆告余,去后即来,坚嘱勿离校。但此后音讯遂绝。盖其家乃以诈语欺之,不许复来矣。余亦终以学校解散,被迫乘南京开出最后一班火车离去。民国后,寿昆投入北京大学,易名煊,创办一杂志,与新文化运动树异。该杂志名《国故》,专与当时北大学生罗家伦傅斯年诸人所办《新潮》作抗衡。余皆未见此两杂志。老友蒋复璁慰堂近告余,此一杂志用中国毛边纸线装,其中有刘申叔黄季刚诸人之文字。出至六七期。慰堂又告余,当时诸人办此杂志无经费,蔡孑民校长拨学校款,按月三百元资助之。则当时蔡孑民亦非专一偏袒中国新文化运动一边可知。寿昆亦不久而卒。

 

 

五代表中又一人为江阴刘寿彭。府中学堂首次招生,分县发榜,寿彭居江阴榜上第一名。二年级升级试,寿彭亦第一。年终考试又第一。不三月,寿彭连中三元,同学争以一识刘寿彭面为荣。寿彭最亲杨权,言动遵依如弱弟之随长兄。杨权倜傥有才气。曾有一日,邀余在一教室中密谈,历一时许。彼详言太湖形势,沿苏州无锡宜兴一带港汊分歧,陆上多山岩洞穴,可躲藏。湖中渔民多举家住大艇中,终年不登岸,即在其艇设家塾教其子女,此辈宜可晓谕以民族大义。我辈果有志革命事业,太湖应可为一理想根据地。默察同学中,如君宜可语此。倘再物色得二四人,当早作详商,预为准备。越数月,又邀余再作一次长谈,大意如前。但不久杨权即中途离校,闻其赴北京,往来北洋军人之门。盖无锡杨家与前清北洋军人有甚为深切之关系。同学中群传杨权不久当在政界露头角,但亦不闻其有何活动。一九二三年之秋,余任教于无锡第三师范,某日曾与杨权相晤于公园中。时杨权年未达四十,而意态颓唐如老人。见余绝不提及以前同学时事,仅寒暄数语即避去。后又相遇三数次,均如是。卒不获与作一长谈。当此大动乱之世,如杨权宜可成一人才,而终未有所成就,良可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