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的眼神(第4/4页)

这种色彩变化,对文明而言,既是回归,又是前瞻,回归就是前瞻。我希望,在交通日益便利的时代,海南岛不要因为急功近利而损害自然生态。现代人越是躁急就越想寻找家园,一种使精神获得慰藉的家园,一种能让大家抖落世事浮尘、如见母亲的家园,一种离开了种种伪坐标、蓦然明白自己究竟是谁的家园。只要自然生态未被破坏,海南岛有可能成为人们的集体家园。

由于这样的家园越来越少,人们的寻找往往也就变成了追赶。世间一切高层次的旅游都具有哲学意义,看来消消停停,其实是在寻找,是在追赶。

又想起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两个追鹿的故事。是的,我们历来是驰骋于中原大地的躁急骑手,却一直不清楚自己在驱逐什么、追赶什么。现在逐渐清楚了,但空间已经不大,时间已经不多。

无论在自然生态还是在精神生态上,前后都已经是天涯海角了。

幸好,她回头了,明眸皓齿,嫣然一笑。

于是,新世纪的故事开始了。

点评一:

海南岛一变而为滋润生命、保全文化的女性,具有异常蓬勃的生命力,唯其跟大陆隔离,才绽放动人的光彩。大地常青,人物风流,那是作者心目中最后的家园。海南岛是母性的,呼唤她的是文化游子——疲惫的时候,横过琼州海峡,把头缩进她的怀里恬然入睡。(老愚)

点评一:

女性文明和家园文明(如果有此一说的话)是一体的,也是文明的根基,经过一番推导,作者称其为海南的灵魂。海南本是天涯一隅的流放地,一座陷落在南中国迷雾中的孤岛。将流放地转换成家园,将流放者转换成归家的游子。但这一推导俨然一场价值消解:柔软消解了孤苦,喜剧消解了悲剧,传说中鹿回头幻化成美女的“嫣然一笑”消解了中原朝廷严酷的政治斗争。(马策)

点评三:

海南“滋润的风,温暖的水,畅快的笑,洁白的牙齿,忽闪的眼”,哺育着生长于斯的生命,抚慰着寄籍于斯的灵魂,蔚然而成释然、安然、怡然的生命景观。

一道海峡,挡住了中原大地的燥热和酷寒;温暖的海风、飘拂的葛藤于荒昧之中,一种与大形成挑战与反叛性的、具有人情物理的寻常形态、具有人道民生的自然形态的文明就此孕育萌生,潜滋暗长,这就是仁蔼柔美的女性文明和家园文明,它对海峡对岸那种反常的激动表现出漠然,对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表现出蔑视。

文中繁多的人事不待赘言,首尾遥相呼应的极富浪漫气息的“鹿回头”,也紧紧依附于文本的魂魄而非闲笔。(傅应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