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第2/2页)

杨二娘等闲是不会哭的,见弟弟哭得这般狼狈,她还笑了起来:“若是小意儿在,我就叫她把你这熊样画下来,以后让你儿子孙子都看看你这德行。”

杨家弟弟被气到哭得更凶。

杨二娘又问:“对了,你娶亲没?就算现在你得了官位,也不能嫌弃在你落难时愿意嫁你的姑娘知道吗?”

杨家弟弟直点头:“我晓得的,我晓得的,我们杨家可没有忘恩负义的人。”

三家人坐下来叙话,自然都是百般感慨。

听盛家舅舅提及去教坊谋差使的事,盛娘三人都有些意动,教坊是少有的可以任用女子为官的地方,虽说在旁人看来也不甚光彩,不过她们图的又不是光彩,只是想排排新戏、帮帮那些与过去的自己有着相同命运的姑娘罢了。

如今他们也算是朝中有人了,商定之后便把事情敲定下来,去信与谢谨行商量到教坊任职之事。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三家人挑了相邻的宅院买下,盛娘三人没与兄长住一起,而是单独置了一处宅子结伴而居。

李弘又是为柳三娘高兴,又是担心自己得不到舅兄认同,辗转反侧好几晚,终于还是备上厚礼登了柳家门,表示自己想要求娶柳三娘。

至于什么时候成亲,全看柳三娘的意思。

柳三娘兄长得知柳三娘当初那段孽缘,心中不免叹惋,没多为难李弘,反而还劝柳三娘早些成亲,她们还算年轻,若是想要孩子现在正适合。再晚些,生孩子就不容易了。

柳三娘对孩子没什么想法,不过这两年来李弘的用心她都看在眼里,自然不忍再让他等下去。

两家开始议定婚期。

金陵城不算小,消息却传得很快,盛娘三人家中平反的事没几天便传开了。

李弘与柳三娘之事也迅速传开了。

这段姻缘惊掉了不少人的下巴。

虽说大伙听八卦都是听听就算了,可当年李家二郎闹得满城皆知,最后还病死在赴考路上,引得不少人为他的深情叹息不已。

现在柳三娘居然要嫁给他的兄长,怎么能叫人不吃惊?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知情的人都觉得柳三娘实在了得,竟能让兄弟俩同时爱她爱得这么深,爱到不顾亲人与世俗的反对!

反映最激烈的自然是李家族人,他们叫嚣着要把李弘除名,绝不能容忍他做出这种有辱门楣的事。

且不说柳三娘曾经沦落风尘,光凭当年那桩旧事就不能让她入李家门!

李弘对此只回了一句话:“那你们且将我除名就好。”

当然,除名之后以前由他们一支买下的族田、创办的族学,都该一一收回。

李家族人听完李弘的回答便没声了。

除了李家族人之外,还有一个人听说这件事以后不敢置信。

她姓刘,是富商的女儿,今年已经二十七岁,至今没有嫁人。她当初被未婚夫退婚,伤心不已,甚至赌气央着父兄开了家花楼,发誓要把千金楼搞垮。

这么多年过去了,她没把千金楼搞垮,倒把自己蹉跎了,只时常以泪洗面,怀念着他们幼时的情谊。她与未婚夫分明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若不是柳三娘横插一脚,他怎么会退婚呢?

当时她去找柳三娘麻烦,柳三娘说她已心有所属,对李家二郎并没有兴趣,也并无私情。

她听完没有信,反而变本加厉地找茬。

原来,柳三娘没有说谎吗?

她真的心有所属,没喜欢过李家二郎,而是喜欢那个看起来相貌十分平常的李家兄长吗?

那么她这些年竟都恨错了人?

刘家姑娘关起房门失声痛哭。

没有人故意勾引他。

他只是变了心而已。

刘父几次站到女儿的门外,听着门内的哭声只觉心如刀绞。

李二郎啊,你死得倒是干脆,也不想想你这一死害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