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清泉初唱 —访林清玄谈“现代佛教徒的形象”

郭乃彰

前记:今年年初,《文殊》杂志的郭乃彰小姐来访,以“现代佛教徒的形象”为题相询,谈了许多我对佛教的看法,事后刊登于二月号的《文殊》,有一些颇可参考,故加以整理增删摘录在这里。

问:“您心目中佛教徒的形象是怎样的面貌?”

答:我未学佛之前,印象中的佛教徒可以分三方面来谈:一是给人的感觉很保守,生活、行为、思想比较严肃。二是对现代知识和社会情况比较疏离,缺乏参与的热情。三是生活的方式比较呆板,对现实生活没有参与感。

在我的心目中,一个人学佛以后,如果就自外于社会,成为亲戚朋友、社会群众中特殊的人,是非常值得忧虑的现象。有很多佛教徒口口声声说“解救众生”、“普度众生”,言下之意仿佛自己高高在上,要去拉拔那些在下面的众生,无形中把自己与众生之间画出一道鸿沟,其实,佛教徒自己就是众生,并非把自己拉开,另外有众生。

所以,我认为理想中的佛教徒形象应该具有三种特质,一是过正常人的生活,所谓正常,是指应该拥有朋友、家庭、社交活动等群体生活,有生活的兴趣与爱好。

二是对社会保持热情关心的态度。现代社会的一切现象都与佛教徒有关,可以说凡与众生有关的事就与我们有关,怎么能对社会漠不关心呢?

三是要对学习现代知识保持兴趣。现代知识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因为如果没有饱学世间的知识就无法随顺众生,也就难以方便接引众生,当然,也不可能达到辩才无碍的境界了。

现在我各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像佛教徒为什么要过正常人生活呢?有一些佛教徒误解了出离心,认为要隔离人间的生活去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当然没有错,但是往生净土不是指死后才开始,往生净土也不是要背弃人间,如果不能学习在人间寻找智慧、开启慈悲,就很难与净土相应。我们设想一个佛教徒学佛之后,他只要出世法,不要入世的一切,那么他就会成为人群里的“怪物”,他的心胸、气派反而狭窄了。学佛是在开展自我,使自己成为更宽大、更有识见、更能包容的人,如果愈学愈狭窄,不但违背了“真俗二谛、定慧圆融”的教化,也成为别人眼中不正常的人。

其次,对社会的关心也很重要,比方前一阵子鸡肉、鸡蛋价钱惨跌,养鸡业者一下子就杀掉一百多万只的鸡,而且手段的残酷匪夷所思,他们把小鸡用火活活烧死,一次就烧掉几十万只鸡。还有前一阵子鸭肉没人吃,养鸭的人把几十万快要孵化的鸭蛋从桥上倒入河里,有的鸭蛋在空中就孵成小鸭,展开小翅膀还来不及叫一声,就被活活摔死或淹死了。还有从前市政府有捕狗队来抓路上的野狗,抓到的狗丢到焚化炉里,活活烧死。……这些都是多么残忍的事,看新闻报导都令人痛心疾首,不要说亲眼目睹了。

这些社会现象都与佛教的慈悲息息相关,只要多一点关心说不定就可以使这些众生免于惨死,例如建议把抓来的野狗辟地收容,做一些检疫工作,让喜欢动物的市民来领养,就可以拯救许多狗的生命——这不是佛教徒义不容辞的工作吗?

另外,像保护动物、保护环境、对核能电厂的观点,乃至防治犯罪等等都与我们有密切关系。我们佛教徒讲慈悲,却经常把慈悲画在某种范畴里,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慈悲的范围,慈悲应该可以表现在现代社会的一切事物里,所以,关怀社会现象是我们佛教徒的本分。

最后,谈到现代知识的学习,佛法是最合乎科学、最有智慧、颠扑不破的,因此现代知识不但不违背佛法,反而可以拿来印证佛法,让现代人生起信心。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你是一个富有知识的人,而你又信仰佛教,那么别人就很容易相信佛教是有水准的宗教;如果你不识之无,别人怎么相信你的佛教是了不起的呢?

当然,佛教不强调知识,而强调智慧,但佛教不应排斥知识。我们读佛经就会知道,所有的佛菩萨都是智慧知识具足的,因此学习知识也是现代佛教徒非常重要的事。

问:您听到一般人怎么样谈论佛教徒?

答:一般人谈到佛教徒,都会给予正面的评价,例如觉得我们比较善良、比较讲道德、比较有良知、比较温和、比较心肠软、比较不会占人的便宜等等,我想这是社会上很多佛教徒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就是说,大家对佛教徒的评价是很正面的。自然有一些无知的人会批评佛教徒,认为我们吃素是死脑筋,我们礼拜佛菩萨是崇拜偶像,我们相信因果轮回是迷信,对这些,我们不必太在乎,只要我们有信心,深信三宝,别人怎么批评都是无关紧要的。

其实,我们佛教徒也不必与别的宗教多做比较,想分出个高下,我们好好学佛、学菩萨就够了。我们佛教当然是所有宗教里最究竟圆满的,可是佛教的根本是在于实践,如果我不能好好实践佛的教化,佛教再好又与我有什么相干?

问:那么,您是一个什么样的佛教徒?

答:我希望自己在心里有出离心,但仍然做入世的事业,也就是说,我不要失去我的人间性。我不要让别人觉得佛教徒有特别的形态,或者有特别的圈子。

我也希望做一个有大包容心的佛教徒,我从前写过一篇文章,里面说到“德蕾莎修女是位大菩萨”,原因是我们把她的生平、行为、理想,还有她拯救了那么多人,放在菩萨的标准来衡量,她是菩萨是毫无疑问的。能打破这个观点,包容就会大,例如我有很多外道的朋友、无神论的朋友,我从来不会因为信仰而排斥他们。

老实说,在我们还没有彻证之前,我们真的不知道谁才是菩萨,最好的态度是,对一切众生都生起佛菩萨想。菩萨是无所不在的,他也没有一定的面目,例如我们到国外去,菩萨也在国外。有一次我去罗马梵蒂冈大教堂,很为那教堂的宏伟庄严而感动,我就坐在椅子上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而且我确信菩萨也在那里。

《维摩诘经》里说,所有的魔王和乞丐都是住于不可思议境界的菩萨来化现的,一般人很难体会这一点。有一次我在通化街看到许多乞丐,他们的形状都很凄惨,路过的人看了都会不自觉生起慈悲心。我们想一想,通化街一天如果有五万人走过,而有三万人生起慈悲心,有一万人行起布施的功德,我们就能知道维摩诘经的真意,我们有何德何能在一天内使三万人生慈悲心,一万人行布施?那么,我们还敢小看乞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