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生诗抄(第2/3页)

我们看到天上的鸢任意高飞,没有罗网的陷阱,看到没有铁锁拘绊的狗在门口晒太阳,都会生起自由自在、安适的心、这是人同此心,为什么有的人偏偏喜欢罗网和铁锁呢?当人以罗网铁锁拘束动物,不也正是在网罗自己的心吗?

白居易有一首《赎鸡》诗,是在市场看到小贩卖鸡,买来放生,中有“常慕古人道,仁信及鱼豚,见兹生恻隐,赎放双林园。”之句,可见对于鱼豚鸡狗有仁信之心,非始自唐朝,而是古已有之。还有一次,他在市场看到小孩子抓鹰来卖,也买了放生,写过一首“放孤鹰”,感同身受,十分动人,有这样几句:“我本北人今谴谪,人鸟虽殊同是客;见此客鸟伤客人,赎汝放汝飞入云”。我们从白居易的观点放大来看,人或一切动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客人吗?应该互相怜悯、爱惜,何苦相残相杀呢?

诗歌中护生惜生的传统,到宋朝更是光芒四射。深受佛教影响的大诗人苏东坡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句,有一首《赠陈季常》我非常喜欢,据说陈季常收到这首诗以后,从此戒杀,而住在岐亭的人读了这首诗,许多人都发愿不再吃肉,诗云:

我哀篮中蛤,闭口护残汁; 又哀网中鱼,开口吐微湿。 刳肠彼绞痛,过分我何得? 相逢未寒温,相劝此最急。 不见卢怀慎,蒸壶似蒸鸭; 坐客皆忍笑,髠然发其幂! 不见王武子,每食刀几赤; 琉璃载蒸豚,中有人乳白。 卢公信寒陋,衰发得满帻; 武子虽豪华,未死神已泣。 先生万金璧,护此一蚁缺; 一年如一梦,百岁真过客。 君无废此篇,严诗编杜集。

今天的人多么像东坡笔下那个王武子,每吃一餐,刀子和砧板都染上殷红的血迹,他吃的烤乳猪是喂人乳长大的,这样的人固然豪华,但还没有死已经使众神为之哀泣。苏东坡的看法与白居易一样,我们活在世上,一年就像一个梦那样短暂,我们都是世上的过客,那么,谁有权利可以任意屠宰世界的生物?又有谁够资格能践踏子孙要生存的环境呢?现在我们保护动物、爱惜环境的观念已逐渐觉醒,但一般总是站在以人为主的立场,是为了维护人类的生存,我觉得更进一步的观念应该是:人人都是过客!人并不是这世界的主人!

苏东坡还有两首短诗非常好,也阐明了这个观念:

煮菜

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 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

左角看破楚,南柯闻长滕。 钩帘归乳燕,穴牖出痴蝇。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崎岖真可笑,我是小乘僧。

我们看一看,芦菔有儿子,芥菜也有孙子,我们何德何能破坏大地呢?就是连乳燕、痴蝇、老鼠、飞蛾都是值得怜悯的,那有什么差异呢?与苏东坡同期的黄庭坚有一首短诗:“劝君休杀命,背面复生嗔;吃他还吃汝,循环作主人。”让我们想一想,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主人呢?

宋朝充满豪情的诗人陆游,也有多首护惜生命的细致诗歌,我们来看收在《陆放翁全集》的三首戒杀诗:

其一

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 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

其二

晨兴略整案头书,日入庭花始扫除; 未免叮咛惟一事,临池莫钓放生鱼。

其三

惜身谁肯轻伤发,止杀先从莫拍蚊; 老负明时无补报,惟将忠敬事心君。

诗人甚至觉得连蚊子都不可轻易杀害,那是因为即使小如蚊子也有痛苦呀,陆游另有一首《当食叹》也十分动人:

黄鹌举网收,锦雉带箭堕; 藉藻赪鲤鲜,发奁苍兔卧。 吾济亦何心,甘味乐死祸? 贪夫五鼎烹,志士首阳饿; 请言观其终,熟为当吊贺? 八月黍可炊,五月麦可磨。 一饱端有馀,努力事舂簸。

每次读到诗人如此清澈澄明的心灵,总让我拍案低回良久,想到从前所作所为,以及整个社会的所作所为,不禁感到惭愧,心情正如元朝大诗人赵孟的诗:“同生今世亦前缘,同尽沧桑一梦间;往事不堪回首论,放生池畔忆前愆。”能同生在此时此世界的人与动物,无不是前缘所定,赶尽杀绝又为了什么?明朝陶周望的诗里有这样的句子:“一虎当邑居,万人怖而走;万人俱虎心,物命谁当救?”在我们的时代,追肥逐甘的食客正像具有虎心的人,一个岛上居住了千万有虎心的人,有谁来拯救动物的生命呢?

明朝以后仍然继承了惜生的传统,爱惜动物生命的诗篇多得不可胜数,像明朝大诗人方孝孺有一首《勉学子》诗:

莫驱屋上乌,乌有反哺诚。 莫烹池上雁,雁行如弟兄。 流观飞走伦,转见天地情。 人生处骨肉,胡不心自平。 田家一聚散,草木为枯荣。 我愿三春日,垂光照紫荆。 同根而并蒂,蔼蔼共生成。

乌鸦、雁与人一样都有情感,何忍驱之烹之呢?读到这里,或许有人会生起疑惑:什么动物都不要杀,难道要吃素不成?正是如此,历代诗人——写下这些动人篇章的诗人——大部分是素食者,因为当一个人看清了生命的珍贵与无可替代,如何忍心举起筷子呢?这种慈爱万物的心情,我认为正是中国诗歌中极其珍贵的遗产,如果能爱命惜生就更能贴近这些诗人的心灵。清朝诗人吴梅村有一首《劝素食》的诗:

莫谓畜生微,与人同气血; 但恣我肥甘,不顾他死活。 痛口说向君,畜生非是别; 过去之六亲,未来之诸佛。

读了历代诗人的惜生诗歌,使我们感到欣慰,原来保护动物的观念不是来自西方,是我们古已有之,只是被现代人的口腹之欲所覆盖罢了。今天我们提倡动物的保护,不只是在追随先进国家的脚步,也是在连接我们固有的好传统。

爱护一切动物是所有人的责任,古来不只是诗人如此,连有德的皇帝也是一样,最后,我们来读清高宗乾隆皇帝的一首《雉将雏》:

行行麦陇边,见一雉将雏。 雏儿才长成,哑哑学母呼。 翅软未解飞,嘴嫩未能食。 饮啄与游翔,皆赖顾复力。 儿兮依其母,母乎爱其儿。 一朝羽翼全,那料南北飞。 有童持长竿,捕雏何遽遽。 老雉虽善飞,绕匝不忍去。 雏儿颇有智,藏伏荆棘间。 棘密难探取,儿童空怅还。 须臾童去远,老雉还来视。 母子得全活,鼓翼心倍喜。 尔童一何忍,尔雉一何慈。 孰谓天良心,人禽乃倒之。 观物可会心,抚古常自镜。 今朝忽见此,大愧中牟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