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妙喜国的人(第3/4页)

天女就问舍利弗:“何故去华?”

舍利弗:“这花不如法,所以要去掉它。”

天女给舍利弗上了非常美丽的一课:“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无所分别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着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花不着也。”

用花来象征五欲,真是美丽的象征,对菩萨来说,逢到什么事都不能染其心,因为他的心没有分别,平等一如,所以不被外境所转。

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在《维摩诘经》里,文殊菩萨也说了许多深刻动人而有智慧的话,例如在《佛道品》里,维摩请就问文殊:“什么是如来的种子?”文殊的回答非常之美,与天女散花前后呼应,成为后来影响中国人对莲花爱好的基本观念,也影响了后来的中国文学。

文殊菩萨说:

“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他进一步说:“……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果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这是多么让人动容呀!修小乘的人一直都想厌离这个世间,要断灭烦恼,可是大乘行者是踩在最坏的土地上,还能开出美丽的花,而且环境越坏,他开出的花就越美丽,对一位永远站在干净高地俯视人间之苦的人,他就永远不能开出一朵花来!

但是,处在污泥的人不应该随污泥而败坏、腐烂,因为种子虽在污泥之中,种性却不受染,反而在污泥里吸取菩提的养分,这才是真种子。

维摩诘与文殊还有一段精妙对话,是在本经的“入不二法门品”,维摩诘对众菩萨说:“各位仁者,请问什么是菩萨入的不二法门?”

菩萨们在维摩诘的请问下,一一依次说出心中修行的不二法门,每一位菩萨所说都是精彩非凡,最后轮到文殊,文殊说:“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说完后,文殊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在场的菩萨全部屏息等待维摩诘的答案,等了许久,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忍不住赞叹道:“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原来,文殊与维摩诘的对话,前面算是平分秋色,到这里,维摩诘的一阵沉默,才使文殊自叹不如,承认维摩诘的道行比他更高。维摩诘这戏剧性的“一默”,在佛教经典中非常有名,有的法师说:“维摩诘的一默,有如响雷。”而这部经到这里也发展到了峰顶。

众香国的一碗饭

维摩诘看看时间,发现吃饭的时刻到了,就请在座的菩萨、弟子们稍候,说要请他们吃饭。

他告诉菩萨、弟子们在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国土叫众香国,有香积佛在那里说法,那里只有修大乘的清净菩萨众,从来没有小乘的名字。那里的一切都是以香作楼阁,花园土地都是香的,那里的饭最香,香气可以周流十方无量世界。

维摩诘于是变现——个化身菩萨,即时升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向香积佛说明来意,香积如来就用众香钵盛满一碗香饭,赐给化身菩萨,当时在场的众香国九百万菩萨都为了看娑婆世界的情形而随化身菩萨前来。

化身菩萨把饭端回来的时候,饭香弥漫了整个毗耶离城,甚至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维摩诘就对大家说:“这是香积如来的甘露味饭,是由大悲心所熏,大家可以尽量的吃。”

里面有修小乘的人就想:这么多人要吃,怎么只有一碗饭?

化身菩萨知道了就说:“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于是,单这一碗饭就使众人吃饱还没有吃完,而且吃过这饭的不论菩萨、声闻、天、人都身安快乐,毛孔都出妙香。

众香国来的菩萨看到娑婆世界的情景,不禁心有戚戚焉,对娑婆的苦恼而感慨,对来投生娑婆世界菩萨的大悲而感慨。

但是,维摩诘告诉他们,在这么败坏的世界里,菩萨一世的利益众生,他的修行就胜过在清净庄严佛土百千劫的修行,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娑婆世界有十善法是其他净土没有的,十善法是什么呢?他说:

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 以忍辱摄嗔恚。以精进摄懈怠。 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 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 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者。

(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在这里,维摩诘肯定了苦难世界的正面意义,众香国当然是清净的菩萨净土,娑婆世界不能与之相比,但娑婆有奥妙殊胜的地方,因为它对菩萨是真正的大考验,所以维摩诘认为在娑婆修行的菩萨才是最可珍惜的。

这也正是佛陀后来对阿难所说的:“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

所有处在这世界开始觉悟的人,都必然会感受到这世界的苦,然而如果在苦中还能锻炼自我、成就众生,苦又有何可畏呢?

理想的居士典型——维摩诘

《维摩诘经》的故事到这里就算结束了,确实是一部优美、动人、有力量的经典。

写到这里,我想到维摩诘说的两段话,说不定可以用来说明这部经,他对大迦叶说:“十方无量阿僧只劫(一个无限长的时间)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故,教化众生,现作魔王。”

另一段是文殊问他:“菩萨如何通达佛道?”他说:“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说明了菩萨所走的是曲折的道路,他有时甚至发愿走非道,乃至化身魔王,为的是经过这种大的考验,使他更能体验佛道的真实。菩萨不畏惧表面的邪曲、非道、垢行或魔行,只因在他的内心是以众生的完成当做伟大的目标,只要众生成就,他的外表是在所不计的。

《维摩诘经》与别的佛经不同,它有很强烈的人间性,维摩诘虽是一个居士,在这部经里他是完美的居士,他是一种理想的典型。所以,维摩诘是一切经典中最伟大、令人难忘的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