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与水的智慧(第2/2页)

从身、口、意三者来说,最能令人受伤,而令自己不得清净的往往是口,守护自己的口乃成为一个修行者最重要的功课,一直到现在,佛寺里都常有“止静”“禁语”的功课,是在摄住我们的口,只有当一个人摄住口舌,才能反观自照,否则终日嚣嚣,就是宣泄于外,内无所得了。

在另一部佛经里,佛陀又用了一次很好的关于盆的譬喻。

有一天,有一个叫做伤歌逻的婆罗门,他到舍卫城郊外祇陀林精舍来访问佛陀。

他对佛陀说:“世尊!我有一个问题搞不清自己是怎么回事,有时候,我自觉格外爽快,对学过的东西讲得非常称心,连对没学过的东西也能滔滔不绝地辩论。但是,有时候我感到非常昏迷,连平常学的东西也完全想不起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佛陀就对伤歌逻开示道:“婆罗门!假如这里有一个盛水的容器,这盆水染有红色或青色,就不能反映出一个人原来的脸色。同样的,人的心如果被贪欲所熏,则由于居心不净,任何事物都不能反映出它的实相。”

“假如这盆水被火烧开而沸腾,还能映出脸的原貌吗?同样的,人如果被怒火焚身,则不能洞察实态。”

“假如这盆水浮着水苔、塞满水草,还能映出脸的外形吗?同样的,人心被愚昧或疑惑所蒙蔽,就不能看出实态。”

佛陀于是做了这样的结论:“婆罗门!相反的,如果这盆水清净而不污,静止而不沸腾,空明而不塞水苔水草,那么不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反出物体的实态。同理,人心不为贪欲所烦恼,不为嗔怒所激动,不为愚痴所障蔽,不管是何时何地遇到任何事物都能得到正见呀!”

佛陀对伤歌逻做了盆与水的开示,这时盆不只是口的象征,也是心与意念的象征,要使心盆清净,主要的是熄灭心中的贪嗔痴,也才能对事物有真实的观察,进而把握到事物的本体。

我们一般人都常有伤歌逻同样的问题,不能保持心念如一的情态,时而清晰、时而昏沉,那是因为盆中所盛的水不清净的缘故。当然,口的辩才无碍或口齿结舌,仍然是因心而起,所以护口很重要,但护心更重要。

如果打破宝盆

心、口都以盆作为象征,身自然也是盆的象征,佛经里常常把一个人的身体称为“宝瓶”“宝盆”,那是指人的自性、法性、佛性都是不离身体,身体内自有宝物,修行的人无非是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入手,进入法的世界,这就是禅宗大德时常说的“借假修真”。

我们的宝盆宝瓶虽不是什么尊贵的东西,但因为要承住自性佛宝,它就显得无比重要,我们想想,宝盆宝瓶打破了,内中的宝物就流散了,所以,即使只是一个器皿,也是非凡的。

在《大方广宝箧经》里,文殊师利菩萨就对须菩提说:“譬如陶家,以一种泥,造种种器。一火所熟,或作油器、苏器、蜜品,或盛不净。然是泥性,无有差别;火然亦尔,无有差别。如是如是,大德须菩提!于一法性一如一实际,随其业行,器有差别,苏油器者,喻声闻缘觉;彼蜜器者,喻诸菩萨;不净器,喻小凡夫。”

我们都是由同一种泥、同一种火所烧成的,只是选择了不同的东西来盛着,随着我们所造的业行,使那原来没有差别的器皿,竟产生了很大的不同。

身体不也是一个器皿,一个陶盆吗?

我们,到底要用自己身、口、意的盆子盛一些什么样的东西呢?

每天清晨与夜里面对水盆的时候,这样想想,每天就会有一些新的启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