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3 哥也“不惑”了(第4/5页)

“兄弟,咱终于咸鱼翻身了!”

这句话,是《爸爸去哪儿》一炮打响之后,我们团队老大谢涤葵的肺腑之言。

老谢是我在湖南卫视认识的第一个同事,也是“晚间团队”的精神领袖。十几年来,我们哥儿俩相互了解,相互照应,常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感。

他见证了我单枪匹马来长沙闯荡的历程。从骑一辆破摩托车、租一间小房子、没朋友没亲戚的单身汉,到成家立业、一步一步在这个城市扎根。

一个制作人和一个主持人,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合作了十几档节目,外部的因缘际会始终没把我们拆开。如此强悍的存在,在这个行业里并不多见。

我们俩都属牛,一同迈入不惑之年。老谢的女儿比我女儿小一岁。他的心思多半都在工作上,养女儿的风格和我很不一样。我是“女儿控”,他是“大撒把”。

几年前,第一次去他家看孩子。只见夫人在厨房做饭,他在客厅看电视,俩脚翘得老高,很是悠闲。

“宝贝在家吗?叔叔给她带礼物了!”我兴高采烈地问。

“在家,在家。”

“哪儿呢?”我往小床里一看,空的。

“啊?等着啊,我给你找找去。”

老谢这才站起来,满地找孩子,终于把小姑娘从桌子底下拎出来了。天可怜见,一岁多点儿的丫头,像小猫似的,正自己趴瓷砖地板上玩儿呢。

寒冬腊月啊,长沙室内是没有暖气的,给娃冻得手脚冰凉。

我这当叔叔的都看不下去了,说了句没过大脑的话:“你这是养孩子还是养小狗啊?”

老谢满不在乎地说:“孩子就得这么养,不生病,皮实。”

2013年初,台里从韩国MBC电视台买下《爸爸去哪儿》的版权。交给谁做?理论上需要各个团队竞标,但是谢涤葵团队尚未竞标,就因为多年的户外项目经验、团队的默契、共同的价值观,成为大家心目中默认的不二之选。

湖南卫视这个平台,永远鼓励你去做与众不同的事情。

过去我在其他一些电视台学习交流,看到很多人做决策时,思维方式是“排除法”:这件事其他电视台做没做过?如果都做过,那么我们也做。

跟风策略往往很保险,别人当老大,自己争取当老二。

但湖南卫视的决策思路完全相反:这件事,如果其他人做过,我们就不做了。

我们的理念是:干别人干过的事,先输五成;干别人没干过的事,先赢一半。

湖南卫视的人,不惜豁出命来干活。很多前来取经的同行,来的时候怀着各种好奇,走的时候都是同一个反馈:“湖南卫视真学不了,这儿的人都不睡觉!”一年365天,机房夜夜无休,灯火通明。制片主任可能凌晨两点被叫来开会。所有保障部门都跟随节目进度走,时刻准备着为一线服务。

所以在这个平台上打磨多年,我们自有一套独特的生存方式。

韩国的模式,我们学习借鉴,但不是照搬。

在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方面,中韩两国有近似之处,比如父亲赚钱养家,和孩子相处机会较少,而且大多数父亲不善表达情感,这种“夹生”状态容易碰撞出火花。

但两国文化也存在很大差异。比如韩国父亲在家中的地位很高,说一不二,孩子对父亲多有敬畏心,这在中国家庭中并不典型。韩国家庭通常有两个或更多孩子,在教养模式上,和独生子女家庭有着天壤之别。此外韩国已算发达国家,生活节奏不像中国这么快,节目节奏相应也慢。镜头前,父亲优哉游哉地喝着茶,跟孩子聊家常,还没看出什么亮点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分钟。

所以节目移植过来,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这时候就发现,真的没有无源之水,也没有无本之木,一切看似偶然的事件,冥冥中都是注定的必然。我们这个团队,过去吃苦受累磨出来的那些经验、教训、技术、风格,统统派上了用场。

与最后一名嘉宾签署合约,距离正式开拍只有几天时间。这么短的磨合时间,对于其他团队或许实在太仓促,对于我们这个团队,却是绰绰有余。

《晚间新闻》的生动平实,《变形记》的戏剧化冲突,《勇往直前》的竞技设置……纪实、综艺、户外,再加上细节的判断、分寸的拿捏,以及对普世情感和价值的呈现,共同形成了《爸爸去哪儿》的超强爆发力。

曾经以为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晚间新闻》就是顶点了。后来《晚间新闻》停播,又以为《勇往直前》《智勇大冲关》就是顶点了。谁也没想到过了四十岁,沉寂了一年多,还能收获《爸爸去哪儿》这样一个奇迹。

尽管奇迹被创造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有多艰难。特别是老谢。工作夜以继日就不说了,父亲又突发脑溢血,昏迷不醒。上有老下有小,最煎熬就是这人到中年。实在扛不下去的时候,他会突然搭着我的肩膀对我说:“兄弟,我已经心力交瘁了。”说完再接着扛。

是啊,我们湖南有最可爱最可敬的电视人!《爸爸去哪儿》的后期机房是从不关灯的,那些被誉为“神剪辑”“神字幕”的兄弟姐妹们,带着牙刷来上班。好节目都是拼出来的。

《爸爸去哪儿》有上百台摄像机,每个爸爸和孩子都有若干台机器24小时跟拍。整个活动空间里,上天入地,甚至水中,都有镜头。即使夜里睡觉,每间卧室旁边都会安置一个机房,各种各样的设备照常运转,有专人彻夜值守。没有这样的现代化生产流程,就做不出感同身受的真人秀节目。

如果爸爸和孩子们是早上6点起床出门,摄像们从凌晨3点多开始,就得在各自的机位做好准备。在雪乡,摄像要扛着很重的机器,坐在摩托雪橇上拍摄。天冷,雪橇跑起来就更冷。为了防寒,每个人都配一个面罩,但是哈气会影响看镜头。于是大家就把面罩拉到头顶上。

南方人不懂北方的冷。没过一会儿,我就发现他们个个笑容都很“诡异”,立刻喊停。所有人关闭摄像机,我教他们双手捧雪使劲搓脸,千万不能碰热水,东北的冻伤可不是开玩笑。好在大家都听否则保不齐第二天集体“面瘫”。

人生常是起起伏伏的。节目“风光”了,村长的人生又充实起来了,每天的日程满满当当。仿徨和摸索中,《爸爸去哪儿》给了我“卷土重来”的机会。

看看大火的几位老爸,张亮、郭涛、岳伦、田亮、小志,谁是一直一帆风顺的?我悟到:人生在世,只要努力,总可能有机会。

在我心里,收视率第一,口碑第一,当然都很好。但还有比这些更好更重要的,就是我们付出的努力,真的给人带去了久违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