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识泰山(第2/4页)

《御制重修东岳庙碑》 明孝宗

《正德五年旱告泰山文》 明武宗

《正德六年水旱盗贼告泰山文》 明武宗

《嘉靖十一年祈嗣告泰山文》 明世宗

《嘉靖十七年毓储谢泰山文》 明世宗

《嘉靖三十二年河决告泰山文》 明世宗

《嘉靖三十三年河工告成谢泰山文》 明世宗

《嘉靖三十三年灾变告泰山文》 明世宗

《隆庆三年水灾告泰山文》 明穆宗

《万历元年即位告泰山文》 明神宗

封禅以外的种种

泰山有很多峰,其中最高的是丈人峰。丈人是太太的爸爸,为什么叫丈人峰呢?原因是唐玄宗封禅泰山时候,命张说做“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乘机从九品官一下子升到五品。唐玄宗很奇怪,问他怎么突然升得这么快。郑镒不好意思,答不出来。有人说:“此泰山之力也!”表示是丈人做泰山封禅使而裙带来的官。从此以后,中国人称丈人也叫泰山;相对的,丈母娘就叫泰水了。

泰山在中国是第一名山,《诗经》里有很多歌颂泰山的句子。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在将死的时候唱歌,说:“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泰山的出名和孔子有关系。孔子是山东人,他和泰山是“同乡”。

古代人受了交通与知识的限制,眼界是不够的,所以,泰山就变成了中国东部人眼中最高的山。到了秦朝以后,开始以中国西部的眼光,登记群山,才山外有山。秦始皇以秦国的门户山——崤山——为界,把东边分成太室、恒山、泰山、会稽、湘山五个山,西边分成华山、薄山、岳山、岐山、吴山、鸿冢、渎山七个山。泰山的地位虽然没降低,但是毕竟名过于实了。

对于山,中国人和其他许多民族一样,也是充满了敬畏的。《国语》里记孔子的话,说:“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可见对山的敬畏,已经一至于此了。在这种敬畏下,中国人是不敢“有眼不识泰山”的。泰山在中国思想史中有它独特的地位,实在值得研究。在封禅以外,有三个主题,最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三个主题就是:一、泰山主生;二、泰山主死;三、泰山地狱。

泰山主生

战国秦汉以后,中国人对泰山的思想,愈来愈复杂,因为相信泰山和“天帝”之间有亲属关系,关系有两种,一种是说天帝是泰山神的外孙(《列异志》),一种是说天帝是泰山神的祖父(《博物志》),所以泰山又叫“天孙”。不管哪一种说法,泰山都是有神性的。但是,泰山神成为这种显赫的山神,也是经过演变的、夺权的。古代也有别的山神,像河南的嵩山神“霍太山”神等。这种神能“为祟”,使国家生旱灾,能兴灭人家国、生死人物。后来其他山神被山东的泰山神通吃了。

在中国人眼里,泰山是永生的象征,这叫“泰山主生”。泰山神是青帝,是乘青龙的大帝,并且传说唐尧就做过这种梦。中国帝王对泰山的封禅,除了表示对天的崇敬外,主要的意义是求永生、求不死之术,所谓“封禅者,合不死之名也”。所以封禅便找上山中老大——泰山——的头上来了。

在《大山镜铭》里,有这样的话:

上大(泰)山,见神人,食玉英,饮澧泉,驾交龙,乘浮云,白虎引兮直上天,受长命,寿万年,宜官秩,保子孙。

这种愿望,是中国人普遍的愿望。这种“受长命,寿万年”的思想,都随着泰山而憧憬、而寄托、而仙登。所以,泰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屏障、一种使生命安全的倚恃。中国人相信“泰山石敢当”,这种思想都是从“泰山主生”的观念来的。

泰山主死

中国人相信“泰山主生”,但人人都有生必死、永生无缘,于是,不得已求其次,求其实际,中国人又相信“泰山主死”了。中国人相信泰山是人死后归魂的地方。

泰山碧霞宫西边有邓都峪,俗叫鬼儿峪,就是传说中的归魂所在;泰山顶西边有望乡岭,就是传说中死人怀念家乡的所在。

乐府曲调有一种《泰山吟》,是一种挽歌。正因为人死灵魂归于泰山,所以才有这种曲调。中国人相信“泰山主死”,这种思想是源远流长的。

秦始皇时候,曾“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是古来的神,其中第一是天主,第二是地主,地主祠“泰山梁父”。人死入地,所以泰山便和人死有关。泰山神是有编制的,带头的是府君,就是泰山府君,这是道教的观念。晋朝以后,佛教起来了。佛教的阎王夺权成功,于是阎王就取代了泰山府君,变成了阴间的头子。综合起来,泰山神其实经过多次夺权变化:

一、由许多山神大一统,总归户到泰山神。

二、道教打泰山神主意,把泰山神变为泰山府君。

三、佛教又打泰山府君主意,把泰山神变成阎王,并把泰山地狱化。(民间搞不懂,所以有一路是相信天帝以下是阎王,为天子级;阎王以下是泰山府君,为总理级;再以下是五道神,为部长级)。

四、在道教佛教的山神大战中,道教把泰山府君升格为东岳大帝,另外来个崔府君维持府君的旧称,但是职权是“判官”级的。

五、在道教佛教的山神大战中,不单在理论上大战,而且在庙宇中混战。这种混战,在泰山的岳麓岱庙、酆都庙中就激烈展开,北京的东岳庙更集了大成,这些庙崇奉东岳大帝。正因为泰山跟人死有关,所以才有这种称呼和规模。东岳庙的特色是地狱造型,这又全是佛教森罗殿的框框。

泰山地狱

阎王既然要占泰山的山头,所以,东岳泰山和地狱的关系,在佛经里,也就开始做细部的结合。在汉晋的佛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话:

布施济众则命终魂灵不入太山地狱。(《六度杂经》)

泰山地狱饿鬼畜生道。(《佛说八吉祥神咒经》)

死后当入太(泰)山地狱。(《佛说鬼子母经》)

福尽还入泰山地狱。(《出曜经》)

于是,好好的一座山,就同地狱发生牵连,开始地狱化了。

在中国旧传说里,“泰山主死”的作业是山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之年寿长短”(应劭《风俗通义》),但是佛经窜出来后,复杂的地狱行政系统就接管简单的山神故事了,阎王的“生死簿”也就取代“金箧玉策”了。

这种转变与思想,在《西游记》中有生动的描写。《西游记》描写孙悟空一天睡觉时:

……睡里见两人拿一张批文,上有“孙悟空”三字,走近身,不容分说,套上绳,就把美猴王的魂灵儿索了去,踉踉跄跄,直带到一座城边。猴王渐觉酒醒,忽抬头观看,那城上有一铁牌,牌上有三个大字,乃“幽冥界”。美猴王顿然醒悟道:“幽冥界乃阎王所居,何为到此?”那二人道:“你今阳寿该终,我两人领批,勾你来也。”猴王听说,道:“我老孙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已不伏他管辖,怎么朦胧,又敢来勾我?”那两个勾死人只管扯扯拉拉,定要拖他进去。那猴王恼起性来,从耳朵中掣出宝贝,晃一晃,碗来粗细。略举手,把两个勾死人打为肉酱。自解其索,丢开手,抡着棒,打入城中。得那牛头鬼东躲西藏、马面鬼南奔北跑,众鬼卒奔上森罗殿,报着:“大王!祸事!祸事!外面一个毛脸雷公,打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