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董的悲剧(第2/2页)

在四时方面,是五行中除土以外的四行,各主四时中四分之一的气。木主春气、火主夏气、金主秋气、水主冬气,土什么也不主,它是头头。“土者,天之肱股也”!“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土之于四时,无所命者,不与火分功名。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臣之义比于地。故为人臣者,视地之事天也;为人子者,视土之事火也。虽居中央……然而弗名者,皆并功于火,火得以盛。不敢与父分功美,孝之至也。是故孝子之行、忠臣之义,皆法于地也”。

因为五行的关系都是相生的关系,所以火生土,土变成了火的儿子。“为人子者,视土之事火也。”儿子替爸爸做事,是只尽其义、不计其利的、“不与火分功名”的、“不敢与父分功美”的,这种单向会,正好代换成臣子对统治者的无条件效忠。所以“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是故圣人之行,莫贵于忠,土德之谓也”!

“贬天子”吗?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写董仲舒论《春秋》,曾有“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的话。但是如何贬得了天子,自古以来就没有成功过,也没有在政治理论上建构过。结果呢,以“贬天子”为素志的知识分子,反倒一个个吃起荤来,一个个变成了帮助统治者有效统治的鹰犬,不但不能建构有效的制衡体制,反倒一再向统治者认同、共识,共同建构起临时条款式的体制。知识分子不能坚守原则,沦落至此,真可谓“自作孽,不可活”了!

1983年4月6日病中写完

注释

董仲舒(公元前176—前104),号桂岩子,河北冀县人,是汉武帝时代的博士。他上课时候要“下帷讲诵”,他的学生甚至要“传此见次相授业”(间接教来教去),“或莫见其面”。早年时候,他的专心,可以“三年不窥园”;晚年时候,他“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述为事”,很受人尊敬。

“三纲”之说是董仲舒提出来的,原意是君臣、父子、夫妇各尽其分,后来由《纬书含文嘉》和《白虎通》演绎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大教条,董仲舒变成了始作俑者。

《史记》原文是:“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这些话,到了《汉书·司马迁传》里,就被窜改为“太史公曰:余闻之董生:‘周道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时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其中“贬天子”的字眼竟不见了。知识分子与虎谋皮,下场一至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