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的岁月(第2/3页)

除了切菜,他还要负责“燎青”,就是宰杀各种家禽并把它们分档,做成半成品。他经常一处理就是几百只活蹦乱跳的鸡。他发现自己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来多少只鸡他都不烦,他要训练速度,他要越干越快,他要不到两分钟就收拾完一只鸡。每次他燎青完的“鸡山”都比别人的高。

多年后,他还能表演快速剔鸡法,那是他用数量堆出来的手艺。

那时候,没有煤气,卸煤砸煤也是他的活儿。煤一来就是十几吨,他得和师兄们把它们卸下来,然后再敲成煤块,经常从下午一直干到凌晨,除了牙齿和脚板是白的,全身都是黑的,像黑猩猩一样。砸完煤,别人都去休息了,他还不忘往师傅的茶杯里沏半杯水,沏满了,师傅来了会凉,来了再现沏,又会烫师傅的嘴。所以他先沏一半,师傅来了,再兑上另一半,正好能喝。他知道,要比同龄人胜出一筹,就要做别人想到了却懒得去做的事,或是别人根本想不到的事。

师傅出去打麻将时,他就主动留下来负责看锅。锅里永远翻腾着第二天要用的鸡鸭鱼肉,煮好一批,捞起来,再煮另一批。水快干时他就往里续水,一煮要煮一宿。有一次,他看锅没有开排风扇,中了煤气,亏被接早班的发现,才捡回一条命来。

即便这样,师傅也是不一定教的。那个年代,厨师学校还没有,这行业的人都还保守,就算收了徒弟,也是不轻易传本事的。师傅总会在关键的地方把徒弟支走。除了偷学,除了长时间恭谨换来师傅的只言片语,更重要的是修炼自己的悟性。

这是个熬年头的地方。几年“燎青”和“砧板”之后,他终于进了灶间。

灶间分五火:“末火”是水锅,用来烫各种蔬菜,也叫“飞水”;“四火”是油锅,用来滑肉,炸东西;“三火”炒蔬菜、豆腐,炒饭、炒面等一些不值钱的东西;“二火”炒各种常规菜,也叫“大工”;再往上就是“头火”,炒的都是专门露脸的菜,厨师长才能站“头火”。

从“末火”到“头火”,每个“火”他都一年半载地干着往前走。

干“二火”时,他最卖力气。他喜欢听着灶台下的小鼓风机呜呜地吹,看近在咫尺的炉火熊熊地烧着。那时候,没有带烟罩的排风扇,只有转个不停的大铁叶扇,铁叶扇没针对性,空气里总是弥漫着呛喉咙的味道,那是煤焦油的味道。他不停地炒菜。旁边配好的菜总是摞得跟小山一样,似乎永远也炒不完。师傅说速度是衡量一个好厨师的重要标准。

他越炒越快,他要练速度。汗顺着帽子边往下流,用手抹汗时,他总是捋下一手的煤焦油,那是沾在露在帽子外的头发上的。他知道长时间地吸入煤焦油对身体不好,但他顾不得这么多,他要练速度。有一次,他炒了一天菜,晚上又吹了一宿电扇,着了凉,可第二天还接着上“二火”,菜炒着炒着,他突然间一口血喷到锅里,便不省人事了。

在医院里,他住了一个月。医生说:你再也不能这么炒菜了。他变成了“鸭子嗓”,这是练速度练出的后遗症。出院后,他调去了西餐部开始学冷餐。

干冷餐后,他很快学会了用萝卜雕花。但当他雕到动物和人时,他发现自己总也雕不好,尽管他下了很大工夫,可还是进步不大。西餐部的师傅告诉他,要想雕好南瓜萝卜,需要懂牙雕、玉雕,要想做得好冷拼,需要懂建筑学、美学。师傅说,中国的厨师归劳动部管,而国外的厨师归文化部管,他们是艺术家。于是,他开始用业余时间学美术。小时候,他不喜欢美术,上美术课时经常因为捣乱被老师赶出去,他从来没想过有朝一日会吃跟美术沾边的饭。他开始学工笔,学素描,天天忙着学美术。

1992年,在北京市举办的一个烹饪比赛上,他用萝卜雕了一条龙,得了第一。宾馆举办的知识竞赛题里,有一题是——“1992年,我宾馆的——在北京市烹饪大赛获雕刻金奖,同时获北京最佳雕刻师称号。”空格的正确答案就是他的名字——孟爽。

他成了友谊宾馆的名人,也成了北京烹饪界的名人。一天,有人来找他,说:“孟师傅,您这么大名气,我有现成的执照,要不600块钱租给你,您开个班?”最早办厨师培训的大多是跟这个行业无关的人。他们只是租来房子,找来厨师,写张海报,墙上一贴,便开始招生了。碰到一些懒得操心的,就直接把执照租了。

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上课,他往台前一站,就感觉脑袋嗡地一下,准备好的话就全忘了。他埋着头向大家示范如何雕萝卜,心里怦怦地跳,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心里反复嘀咕,看就行了,千万别问;看就行了,千万别问。下课时,他听到学生抱怨,就这也敢称名师?话都讲不清楚,也好意思开班。

厨师/路泞摄

那时候的学生好教也难教,好教是因为学生都是来考证的,都有基础,难教是因为都有基础,所以喜欢往深里问。

烹饪老师分“学院派”和“实战派”。学院派的人是那些职高、技校培养的学生,给老师当了几年助手后,开始慢慢过渡成专职的烹饪老师。这些人理论知识丰富,但没在行业中真刀真枪地干过,实际经验少,干活不行。实战派刚好相反,干活棒,但说不出什么。他是从砸煤开始干,经过枪林弹雨的实战派。知道的东西也多,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说。他开始请那些会说的老师来上课,自己一边给别人当助手,一边偷偷听别人怎么说。

刚开始,他还在友谊宾馆里上班,只用业余时间兼职办班。但随着自己过了“语言关”,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会讲,越来越爱讲。他知识点多,对原材料在每一环节中可能有的物理化学反应也了如指掌。学生问的他讲,学生不问他的也讲。任何一种物质,他都能联系各种实践经验向学生讲个没完。例如,讲到水,他就会告诉学生炒肉丝、肉块加少许水爆炒,炒出的肉比不加水的肉鲜嫩得多;炒蔬菜,加点开水炒出的蔬菜会又脆又嫩;炒藕丝,边炒边加水,能防止藕丝变黑;炒鸡蛋,加点温水,就会松软、可口,不会炒老;煎荷包蛋,在蛋黄即将凝固时,浇一汤匙冷开水,蛋会又黄又嫩;豆腐下锅前,在开水里浸渍一刻钟,就能除泔水味;炖鱼时,用冷水炖,鱼就没有腥味;蒸鱼时用开水,鱼肉外部会突然遇到高温蒸汽收缩,内部鲜汁就不会外流,味道会更鲜美;熬骨头汤时,中途切莫加冷水,以免汤的温度突然下降导致蛋白质和脂肪迅速凝固变形,影响营养和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