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

不过在五十年代末,苏联却作出了一些惊人之举,这些举动会令你感觉到,苏联的对外政策在斯大林一九五三年死去后似乎恢复了生气。在一九五六年秋的苏伊士冲突[24]之后,苏联挺进地中海东部和北非,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深思熟虑和循序渐进。这次行动既突然又成功。在我们事后看来,这次行动的目的就是控制中东,或更具体地说就是控制产油区。其逻辑十分简单,是纯马克思主义的,即谁掌控了能源,谁就能掌控生产。换句话说,这个主意就是要逼迫工业化西方的民主制下跪。至于是直接行动,派兵进入这一地区,还是借助代理人,通过支持当地的阿拉伯政体,使他们转而亲苏,这是一个形势与后勤问题。借助代理人行事的选项显然更为合适。计划的实施很顺利,该地区的好几个阿拉伯国家转持亲苏立场,其速度之快,竟使得人们以为这些社会已经成熟到可以接受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或者至少是已经习惯那套话语了。可实情并非如此。比如,在法鲁克国王[25]时期的埃及建立起来的共产主义小组就在纳赛尔时期全被摧毁,其成员或被投入监狱,或被吊上绞架。在开罗以东和以西的其他阿拉伯国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不景气,那里的圣书文化难以容忍另一本圣书的出现,更何况是一本出自一位犹太人之手的书。不过,苏联在这一地区的最初步骤仍十分成功,其成功程度只能用一个事实来解释,即这位新来者在这些国家拥有一张情报网,它渗透进社会的各个阶层。这张网不可能用德国人(即便是在埃及),因为雷恩哈德·盖伦[26],战后西德的情报机构头目,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已把他的情报机构完整地卖给了美国。这张网也不可能用法国人,法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向来不大,法国特工也很忠于法国。剩下的只有该地区的亲英分子,在主子们撤离后留下的真空中,他们或许追随了某个驻外特工(比如说,安插在贝鲁特的某人)。或许是出于怀旧,或许是出于复活帝国的希冀。无论如何,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差点儿把这一地区送入苏联人之手的绝非俄国版异教徒引发的新奇感。这是一个创造出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