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红烛泪 杜鹃血(第2/2页)

  我是最近才读到《大尉》这篇小说的,距其问世的1957年差不多半个世纪了。小说涉及到战争与人,即人的命运,爱和人性的命题。我惊讶的是在烽火连天的战壕里,自编自演着英雄主义唱段的王纾,坐在高公馆的大院里已经进入战争与人的命题的思考,在上世纪50年代的文坛,应该是一颗独到思维的脑袋。我便自然设想,如果没有“反右”而致使这颗智慧的脑袋中止思考,王纾会有怎样振奋人心的创造都是可以期待的。然而,似春光乍泄,似昙花一现,便就地封喉。

  这一年王纾27岁。她经历了整个朝鲜战争。她以自己天赋的智慧和歌喉唱遍了整个西线战区。她以独到的视角和独立的思维刚刚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她戴着一顶“右派”的帽子走向监狱。她已经爬上火车。青年剧作家王烈抱着刚满一岁的儿子在站台上送行。夫妻母子泪眼对着泪眼告别。年过八旬的王烈给我说到这个生离死别的情景时,一瞬间,失掉了平静,声音颤抖。王纾到秦岭深入一个偏僻的山村接受改造。这方山区以麻风病流行而闻名,人们把不幸染病的人撵出村子逐入山野,让其自生自灭,避免传染。王纾发觉晾晒的衣服被人偷走了,就跟踪追去。且不说能否再购买得起新衣,布票在当时是最大的限制。她穷追不舍一直追到杳无人迹的深山,偷衣人钻进一个浅陋的崖洞,她才发现这是个麻风病人,几乎赤裸如野人。她声明不要衣服了,还把身上几个口袋全部翻开,把所有钱币送给那位偷衣服的山民……王纾经历了怎样的肉体和心灵的磨炼,我已不想赘述,因为“反右”和“文革”遭遇灾难的人所倾诉的让人不堪听读的事实,早已“屡见不鲜”了。我的这种心理感受,是前年阅读从维熙老兄《走向混沌》之后发生的生理反应。我在乡下祖居的老屋读这部书的时候,正值关中热死狗的夏天。我读着读着却总是下意识地倒抽冷气,不时闭上眼睛,喉咙噎得咽不下唾液。我本能地钦佩从兄忍受折磨的生理机能,其次才想到关于活下去的精神支撑力的强弱因素。我之后就决定再不看这类书了。我相信自己不会软弱到不敢面对昨天,实在是对心灵刺激太过残忍,单是生理性的心理感觉也承受不住。我在面对与从维熙同样遭遇的同代人王纾的灾难历程时,两年前阅读《走向混沌》的感觉又如黑雾一样弥漫于心。

  比起从维熙长达20年的囚狱折磨,王纾还算是幸运的一个。三年之后的1961年,她被摘去了右派帽子,从秦巴山地回到西安。她没有再进那个高公馆大院,那是伤心之地;她到西安市曲艺剧团去了。这不仅是工作单位的变化,而是她重新完成了一次艺术道路的选择。她不再写小说了,《大尉》留给自己也留给文坛一个绝唱。她重新回到曲艺创作的轨道上去了。我作为一个喜欢小说创作的作家,本能地发生深深的遗憾和惋惜,一个已经呈现出天才征象的小说家逃离了。她重新操起京韵大鼓,又是自己创作自己登台演出;她已不单擅长那一只鼓,很快操练熟悉了山东快书、山东琴书、梅花大鼓、河南坠子、陕西快板、陕西快书,如此等等。她一个人创作完成了配合宣传中心的几个专场的多种曲艺节目,诸如《焦裕禄》、《欧阳海》、《雷锋》、《刑场上的婚礼》等。她在这一时期的曲艺创作呈巅峰状态。我看到她的创作天赋、演出天赋的同时,自然想到她的创作和演出的激情。且不说单篇零星创作,即如这四个专场的人物,都是上世纪60年代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王纾在很短的时间里配合党的宣传中心及时拿出一个又一个专场,我便想到她对英雄她对革命的激情来自精神和心灵深处,绝不会是在闭塞的山村的惩罚性劳动改造所能发生的,我便想到戴在她曾经戴过军帽的头上的右派帽子,当为一种讽刺。

  我与王纾的丈夫王烈是二十多年前认识的。我们应邀结伴到甘肃庆阳地区的长庆油田驻地去。我早已知道他在戏剧创作上的实力,其话剧和秦腔剧本的魅力,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依然不衰。我在与他相处的一周时间里,看见的总是不慌不急的脚步,永不消失的笑眯眯的眼睛,曾经暗自猜想,这是一个少年得志卓有成就生活也就优裕的城市人,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有这样的家庭灾难。直到二十多年后的昨天,他说在王纾被劳改的三年时间里,他是“又当爹又当娘”抚养一岁的儿子,我突然想到,他的沉稳和笑脸,如果除去先天因素,当是经过太多折磨之后的平静和不惊。

  我没有太多问及他们夫妻间的生活过程。我已经感知到这是一对堪称模范的夫妻,是由王纾诗文集里领略的:一对夫妻,两个作家,联手创作剧本,互相赠诗酬答,真可谓珠联璧合。尤其是在王纾身拘山地不得自由的年月,他们通信中以诗词相敬赠,鼓舞激励,传达着爱心与温暖,成为渡过劫难的精神支柱。我看到王纾的诗词里习惯性的称王烈为“烈兄”,可见情感里的一般和非同一般。

  王烈已到八旬高龄。在王纾谢世后,已经编辑整理出版了《王烈王纾剧作选》、《腊月桃——王纾诗文集》,现在即将出版《王纾小说选》,约我为王纾的小说创作说话。我在听他介绍了王纾之后就坦言,我想更多地说说王纾这个作家本人。我在那一瞬,突然记起王蒙一句话,他说每一个中国人的经历就是一部当代史(大意)。我很折服这句话。王纾的人生经历,光荣和侮辱,天才和无为,幸福和痛苦,有幸和不幸,阳光和冰窟,等等,正是一部生活发展的真实历史。我把她的生命历程简单记叙下来,不单是对她的祭奠,也不单是对王烈老先生的敬重,更是为自己竖起一块警示牌,不可荒废了当下的光阴。

  (注:文题来自王纾七绝)

  2004.11.5 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