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第2/11页)


这许多特征,在河北省内唯在宋元以前建筑乃得见;但在山西,明末清初比比皆是,但细查各拱头的雕饰,则光怪陆离,绝无古代沉静的气味;两平柱上的丁头拱(清称雀替),且刻成龙头象头等形状。殿内梁架所用梁的断面,亦较小于清代官式的规定,且所用驼峰,替木,叉手,等等结构部分,都保留下古代的作法,而在清式中所不见的。全殿最古的部分是正殿匾牌。这牌的牌首,牌带,牌舌,皆极奇特,与古今定制都不同,不知是否原物,虽然牌面的年代是确无可疑的。

汾阳县 大相村 崇胜寺

由太原至汾阳公路上,将到汾阳时,便可望见路东南百余米处,耸起一座庞大的殿宇,出檐深远,四角用砖筑立柱支着,引人注意。


由大殿之东,进村之北门,沿寺东墙外南行颇远,始到寺门。寺规模宏敞,连山门一共六进。山门之内为天王门,天王门内左右为钟鼓楼,后为天王殿,天王殿之后为前殿,正殿(毗卢殿)及后殿(七佛殿)。


除去第一进院之外,每院都有左右厢,在平面布置上,完全是明清以后的式样,而在构架上,则差不多各进都有不同的特征,明初至清末各种的式样都有代表“列席”。在建筑本身以外,正殿廊前放着一造像碑,为北齐天保三年物。


天王殿正中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碑说:“大相里横枕卜山之下……”古来舍刹稽自大齐天保三年(公元552年),大元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奉敕建立后殿,增饰慈尊,额题崇胜禅寺,于是而渐成规模,……大明宣德庚戌五年(公元1430年),功竖中殿,廊庑翼如;周植树千本。……大明成化乙未十一年(公元1475年),……构造天王殿,伽蓝宇祠,堂室俱备。……


按现在情形看,天王殿与中殿之间,尚有前殿,天王殿前尚有钟楼鼓楼,为碑文中所未及。而所“植树千本”,则一根也不存在了。山门三间,最平淡无奇;檐下用一斗三升斗拱,权衡甚小,但布置尚疏朗。


天王门三间,左右挟以斜照壁及掖门。斗拱权衡颇大,布置亦疏朗,每间用补间铺作二朵,角柱微生起,乍看确有古风。但是各拱昂头上过甚的雕饰,立刻表示其较晚的年代。天王门内部梁架都用月梁。但因前后廊子均异常的浅隘,故前后檐部斗拱的布置都有特别的结构,成为一个有趣的断面;前面用两列斗拱,高下不同,上下亦不相列,后檐却用垂莲柱,使檐部伸出墙外。


钟鼓楼天王门之后,左右为钟鼓楼,其中钟楼结构精巧,前有抱厦,顶用十字脊,山花向前,甚为奇特。天王殿五间,即成化十一年所建,弘治元年碑,就立在殿之正中;天王像四尊,坐在东西梢间内。斗拱颇大,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朵,次梢间用一朵,雄壮有古风。


前殿五间,大概是崇胜寺最新的建筑物,斗拱用品字式,上交托角替,垫拱板前罗列着全副博古,雕工精细异常,不唯是太琐碎了,而且是违反一切好建筑上结构及雕饰两方面的常规的。前殿的东西配殿各三间,亦有几处值得注意之点。


在横断面上,前后是不均齐的;如峪道河龙天庙正殿一样,“前廊后无廊”,而前廊用极大的斗拱,后廊用小斗拱,使侧面呈不均齐象。斗栱布置亦疏朗,每间用补间铺作一朵。出跳虽只一跳,在昂下及泥道拱下,却用替木式的短拱实拍承托,如大同华严寺海会殿及应县木塔顶层所见;但在此短拱拱头,又以极薄小之翼形拱相交,都是他处所未见。


最奇特的乃在阑额与柱头的联接法,将阑额两端斫去一部,使额之上部托在柱头之上,下部与柱相交,是以一构材而兼阑额及普拍枋两者的功用的。阑额之下,托以较小的枋,长尽梢间,而在当心间插出柱头作角替,也许是《营造法式》卷五所谓“绰幕方”一类的东西。


正殿(毗卢殿)大概是崇胜寺内最古的结构,明弘治元年碑所载建于宣德庚戌五年(公元1430年)的中殿即指此。殿是硬山造,“前廊后无廊”,前檐用硕大的斗拱,前后亦不均齐。斗拱布置,每间只用补间铺作一朵。前后各出两跳,单抄单下昂,重拱造,昂尾斜上,以承上一缝榑。当心间补间铺作用四十五度斜拱。阑额甚小,上有很宽的普拍枋,一切尚如古制。当心间两柱,八角形,这种柱常见于六朝隋唐的砖塔及石刻,但用木的,这是我们所得见唯一的例。檐出颇远,但只用椽而无飞椽,在这种大的建筑物上还是初见。


前廊西端立北齐天保三年任敬志等造像碑,碑阳造像两层,各刻一佛二菩萨,额亦刻佛一尊。上层龛左右刻天王,略像龙门两大天王。座下刻狮子二:碑头刻蟠龙,都是极品,底下刻字则更劲古可爱。可惜佛面已毁,碑阴字迹亦见剥落了。清初顾亭林到汾访此碑,见先生《金石文字记》。


最后为七佛殿七间,是寺内最大的建筑物,在公路上可以望见。按明万历二十年《增修崇胜寺记》碑,乃“以万历十二年动工,至二十年落成”。无疑的这座晚明结构已替换了“大元元祐四年”的原建,在全部权衡上,这座明建尚保存着许多古代的美德;例如斗拱疏朗,出檐深远,尚表现一些雄壮气概。但各部本身,则尽雕饰之能事。


外檐斗拱,上昂嘴特多,弯曲已甚;耍头上雕饰细巧;替木两端的花纹盘缠;阑额下更有龙形的角替;且金柱内额上斗拱坐斗之剔空花,竟将荷载之集中点(主要的建筑部分),作成脆弱的纤巧的花样;匠人弄巧,害及好建筑,以至如此,实令人怅然。虽然在雕工上看来,这些都是精妙绝伦的技艺,可惜太不得其道,以建筑物作卖技之场,结果因小失大,这巍峨大殿,在美术上竟要永远蒙耻低头。七佛殿格扇上花心,精巧异常,为一种菱花与球纹混合的花样,在装饰图案上,实是登峰造极的,殿顶的脊饰,是山西所常见的普通做法。

汾阳县 杏花村 国宁寺

杏花村是做汾酒的古村,离汾阳甚近。国宁寺大殿。由公路上可以望见。殿重檐,上檐檐椽毁损一部,露出橑檐枋及阑额,远望似唐代刻画中所见双层额枋的建筑,故引起我们绝大的兴趣及希望,及到近前才知道是一片极大的寺址中仅剩的、一座极不规矩的正殿;前檐倾圮,檐檩暴落,竟给人以奢侈的误会。廊下乾隆二十八年碑说:“敕赐于唐贞观,重建于宋,历修于明代。”现存建筑大约是明时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