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是否理解“刻意练习”?

我在前面提到刻意练习能够让自己的能力取得卓有成效的进展,但是,很多人并未意识到什么是刻意练习。

当我们期待提升能力时,我们能想到的方法无非是如下几种:

1.上个培训班,短的三天,长的一个星期;

2.把相关书籍买下来,然后看一遍;

3.每天练习半小时,比如每天写半小时博客……

也确实有人参加了培训班,看了书,每天写半小时,但是漫长的半年、一年过去后,你会发现,为何我的状态跟一年以前差别那么小。到了这个地步,一万小时定律冒了出来,你认为还得练习9年。那些努力的人,就会继续这样学习;而那些气馁的人,放弃了事。

这些方法确实会让你有一定程度提升,但是当进入深水区,如果还仰仗它们,就出问题了。

对于登山者而言,选错了路,可以在发现后很快撤退,但是如果登山者本身的体力、技能、呼吸及身体调整都是错误的,道路再正确,也会半途而废,甚至会把命送掉。

在此,不如拿我的一个故事来做例子。

3年以前的我对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很感兴趣,按照上边的方法,参加了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班,着实学到了很多关于培训的知识和技巧,也看了很多文章和书籍,甚至会自己设计一些小课程来讲。我以为按照这种练习方式,怎么也具备给别人做一次半天培训的能力了。但我的第一次正式培训并不成功,讲了一天之后,迅速被一个善于讲课的老手——我现在的同事李老师接替,他是来救场的,要弥补因我造成的学员不满。

我寻求了多个帮助:有人说你得设计自己的课程,讲你熟悉的,别讲不熟悉的;有人说再多练练就可以了;有人说你不够放松,如果学员没反应你就更紧张,放松就好。如果你真的想从一个菜鸟变身成为一名职业化的培训师的话,我在此给你的建议是,这些建议的用处不大。

产生突变是由两件小事触动的。我努力承接到另一个培训,在之前,我们的教务主管董老师也很期待我能逆袭,我们做了一件让人痛苦的事。她让我讲20分钟开场白,然后架设起摄像机,拍了下来。在我讲完一次之后,她用投影仪把那20分钟试讲投到了墙上。看到自己刚刚的样子,我感到很抗拒,甚至有点恶心。然后我们讨论这其中换这个表达更好,那个眼神需要再调整。她的眼光很毒,经常能说出我的试讲中不经意的口头禅,多余的表达方式以及不够吸引人的语言。我又试讲了一次,然后又录下来播放……就这样,我们试讲了四回。在第二天讲课时,我的开场白明显引人入胜,我讲每一句话都能觉察到自己和听课者的状态。

第二件小事,一次我跟李老师(就是第一次救场的那个老师)讨论培训技巧时,他演示了一下我讲课的“丑陋”样子,然后又演示了一下他讲课的“优雅”样子,我一下子看出了差别。我又让他再次重复我讲课的样子和他讲课的样子。那一刻,我马上觉察到了什么。仅仅是这个片段,让我在第二天的培训中判若两人。

如果说我想通过这两件事告诉你什么,那就是我之前的练习都不是刻意练习,而只有这两件事里他们逼迫我采取的练习,才是刻意练习。在我看来,这两次练习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整个过程即便短暂,但内心总有些抗拒和不接纳,很有点《西游记》里妖怪现原形的感觉。

但这是刻意练习的关键点,也是能力提升的关键点。

在这两件事之后,我就和李老师研究出了一套提升培训能力技巧的方法。在此,对于那些很想提升自己培训技巧的童鞋,容我卖个关子,具体方法会在后边呈现。我们每周聚会一次,3个小时,根据自己在平时的练习,集中做一次练习,这样练习了半年有余。最后的效果,我想说我有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技能飞速提升的感觉,要知道我统共投入进来的时间也就是500小时。

所以,我负责任地说,如果有谁说练习一万小时能让你技能提升,这没有多大意义和价值。你要做的是持续的刻意练习,并在其中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能力一点点提升。

很多职场人士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在进入一份新工作的头三个月到半年,是最焦虑的时候,也是自我能力提升最快的时候,但是到了一年、两年以后,就会发现自己的步伐停滞,开始了“混”日子的状态。如果从能力提升的角度来看,在工作头半年,我们往往处在刻意练习状态。

心理研究表明,人类对外部认识可分为三个区:舒适区(comfort zone)、学习区(learning zone)和恐慌区(panic zone)。在舒适区,得心应手,每天都做熟悉的事情,接触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到了学习区,会接触到新事物、新方法、新项目。此时,在有点新奇的同时,也会有新的焦虑,因为在这些新事物之中,还带着新要求和新压力。恐慌区则是压力最大的地方,这里边的要求你连想都不会去想。

刻意练习就是身处学习区的练习。所以,当刚进入一个新的企业,从事一个新的职业,初期半年,都很容易让自己在学习区。它一定不舒适,因为总会有很多新知识、新要求、新方法,但也不至于感到恐慌,因为你能从事这样的职业就一定意味着你具备某种程度的胜任力。在这半年的过程中,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不那么舒服,总有小担心,怕自己“现原形”,但同时你的觉察力也很强,你对自己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十分敏锐。

当然,之后的一年及N年里,多数人熟稔自己的工作,企业也不会对你个人有能力上的新要求,它们制定各种指标,达标就发绩效奖金。此时,你进入了舒适区。有人会说:“没有啊,我们还是老加班,工作还是很忙。”但是这一份忙,是很“舒适”的忙,工作内容跟当初没什么两样,公司给你的是舒适区的苦力活,这反而减少了你在学习区的时间和精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我5年的经验无非是1年的经验重复了5年而已”。

我们来看看进入学习区的“刻意练习”的特点有哪些。

● 练习的方法需要设计

毫无设计的胡乱练习经常事倍功半。一个人想成为棋手,如果他选择的练习方法就是跟高手下1000盘棋花费1000小时,其进展不会比用经过精心设计流程的方法练习100小时有效。这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领域。李老师跟我设计了关于如何培训的练习方法,并亲身实践,这远比之前胡乱的讲座有效得多。对于其他能力而言,当你选择了一个好的教练,你就选择了经过设计的练习,因为教练会采用设计好的练习方法。当然,一些人一定会说:“我德州扑克玩得好,之前的练习也没做设计啊。”“我喜欢写作,文笔好,之前的练习似乎也没做设计啊。”在跟一些持有这类观点的人就他擅长的能力做了更仔细的探讨后,我发现,在他的练习过程中,他同样做了设计,只是这种设计是下意识的。我的一个好朋友扫雷十分迅捷,99颗雷平均能60秒扫完,他承认花了大量时间练习。其练习的方法是把每种标记的“图样”记录在了一张纸上,比如“121”就代表两个1的上方都有地雷(当然他的“图样”比这个要复杂得多),然后用长期练习把这些“图样”记住,速度自然就快了。这难道不是一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