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十章 我们不认识这个好朋友(第2/3页)

即使他们喜欢你,认你,很愿意跟你继续来往,你也可能躲着。

因为你会猜:那些人是我前夫或前妻的朋友,他们一定向着“那个人”,他们也可能只是同情我。除非有一天,你得意了,过得比以前好得多,为了让那些人“传”给“那个人”听,作为一种报复,你才可能跟他们接触一下。

当然,也可能到那时候,你更不愿意碰到“他们”。

因为你有了新的另一半、新的生活、新的家庭、新的世界,你不希望你的另一半知道你的过去,即使他知道,你也不希望去“提醒他”,让他想起。

……〇〇……

风月场所的女孩子更是如此。在“那儿”,她们是好朋友、好姐妹,但是当有一天,她离开了那个地方,就不再相认、不再相见。为什么?因为她要忘了过去,她已经是个全新的人。

是啊!如果你曾经在风月场所上班,有一天,你离开了,有了个爱你的丈夫、有了个你心爱的家、有了你可爱的宝宝,你会希望你的邻居、朋友、孩子,知道你的过去吗?

监狱里也是一样,当犯人出狱的时候,他为什么不跟典狱长和狱卒说“再见”?

他不是无情,只是他不愿意再回到以前。

……〇〇……

进一步想,如果你再婚,你以为你的另一半还希望见到你以前的朋友吗?

只怕他非但不希望见那些人,而且不希望和你去前夫或前妻以前的地方。譬如“你们”以前常去花莲,他可能就不愿意和你再去。

如果他和你去,你指指这里、指指那里,表示你都熟,他会高兴吗?

你每指一个“以前去过的地方”,就让他想起一次“你的过去”。

如果你不识趣地指着某旅馆说:“这里我住过。”

下一句他该怎么说?

问你当年住哪个房间?问你当年是个“一夜三次郎”?或有个“一夜三次郎”?还有,他最好闷闷地、不答话?

……〇〇……

一个人与旧朋友疏远,也可能因为有了更多的新朋友。

想想,如果有一天你跟小燕一样,由小公寓搬到了旁边新盖的大楼。

你出门,在走廊里遇见新邻居,跟你交换了电话、做了互访;你走出电梯,遇见个老同学,要带你去买新家具,又提及一些老同窗的消息;你到大厅,认识了几位管理员,向你介绍了大楼的福利和管理规则。

你一下子是不是交了一堆新朋友?

当然,其中也包括了你久不来往,又要重拾情谊的“旧交”。

……〇〇……

我们的一生就是如此“新新旧旧”。

打开电话簿,密密麻麻的名字和号码。

请问,哪一个不是你认真写上去的?但是到今天,你又和多少人还在往来?

人生本来就是来来往往。你搬了新家、进了新房、有了新工作,也就有了新朋友。

你有多少时间能既结交新朋友,又和所有的“旧朋友”保持密切联系呢?

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你和“他们”渐渐疏远。也不是刻意疏远,而是少了联络。

……〇〇……

现在问题来了!

当你一下子结交许多新朋友的时候,你的“心”被许多“新”占据了,你很忙,过得很充实。

但是回头看看你的旧朋友,他们每天仍然在那个老地方活动,他们每天仍然在那个老时间碰面。

在他们的“不变”当中,有了什么“变化”?

有!是你!

在聚餐时,你总坐的那张椅子空了!

在聊天时,你熟悉的笑声不见了!

他们失落了!彼此问:“他去了哪里?为什么不来?”

抬起头,远远的高级华厦里,你去了那边。

请问,他们的感觉会好吗?

他们没变,是你变了啊!

他们还在那儿,是你走了啊!

……〇〇……

美国人常说:“Out of sight,out of love.(看不到了,也就不再爱了。)”

我在美国教书,见多了!

台湾的新留学生来,如果是女的,总有男留学生抢着去接飞机。许多人接到那女生之后,先帮她寄信、申请电话。

信寄给谁?电话打给谁?

……〇〇……

她要打给在台湾的男朋友,而且一面打一面哭。这边这个男生则在外面等,等着带她去买日用品、逛校园、办注册。

还等着带她去附近的风景名胜游览。

玩着玩着,她给台湾的信少了,电话少了,但是台湾来的信和电话还是那么多。

她不再放不下电话,她甚至会劝那一头的人:“省点钱!少说几句吧!”

因为另一个人正在楼下,坐在车子里按喇叭。

下面还说什么呢?

说得难听一点——远水救不了近火。

说得好听一点——因为不在同一个世界了。

……〇〇……

“不在同一个世界”,这句话可以解释一切。

当你发了,你的出手阔了,场面大了。你虽然不忘旧情,总找以前的朋友一起出去玩,问题是,他们能不能跟你一样出手呢?

就算你够朋友,为他们出钱,换做你是他们,你又会愿意一次又一次接受招待吗?

当你和他财力相差非常多的时候,你还可能愿意,但是当你虽不及他,却又差得不太远的时候,你就会想:

“我不敢高攀!”

你愈是像小燕、琳琳和盼盼一样,原来平起平坐,而今位阶有了变化,你愈会吃醋,也愈会躲避。

这就是人性!这也就是“当一个人发了,老朋友就不再认他”的道理。

……〇〇……

【你不能没有的谅解】

有个女士对我说,当她丈夫过世之后,以前总在一起玩的一对夫妻,丧礼完,就再也没去看她。

有时候,她甚至觉得那对老朋友在避着她,即使到她邻居家,也不顺路过去探望一下。

她很气,认为“人在人情在”,丈夫死了,朋友就不认她了。

过了几年,那家的丈夫也死了。

居然没隔几天,那女人就去看她:“你知道你丈夫死了之后,我们为什么没来吗?”那女人拉着她的手,“我们其实好想来。但是我丈夫说,你丈夫生前向他借过钱,恐怕你知道。”

她点了点头:“我知道。”那女人笑笑:“我们很怕我们来,会让你想到那笔钱,以为你丈夫死了,我们急着来讨债。”

那女人丈夫的遗言是“钱没多少,不必还了”。

……〇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