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第3/3页)

名家点评

法国著名传记文学家兼评论家A·莫罗亚在1954年巴黎伽里玛出版社出版的《七星丛书》本的《追忆似水年华》序言中写道:“1900年至1950年这五十年中,除了《追忆似水年华》之外,没有别的值得永志不忘的小说巨著。不仅由于普鲁斯特的作品和巴尔扎克的作品一样篇帙浩繁,因为也有人写过十五卷甚至二十卷的巨型小说,而且有时也写得文采动人,然而他们并不给我们发现‘新大陆’或包罗万象的感觉。这些作家满足于挖掘早已为人所知的‘矿脉’,而马塞尔·普鲁斯特则发现了新的‘矿藏’。”这也是强调《追忆似水年华》的艺术优点就在于一个“新”字。然而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不在于单纯的创新,也不在于为创新而创新,更不在于对于传统的优秀艺术传统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从零开始的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灵魂,然而创新绝不是轻而易举的,绝不是盲目的幻想。《追忆逝水年华》的创新是在传统的优秀艺术基础上的发展。

法国诗人P·瓦莱里和著名评论家、教授A·蒂博岱(1874-1936)都在他们的评论中夸奖《追忆逝水年华》的艺术风格继承了法国文学的优秀传统。

安德烈·纪德和蒂博岱都提到普鲁斯特和十六世纪的伟大散文作家蒙田(1533-1592)在文风的旷达和高雅方面,似乎有一脉相承之妙。还有别的评论家甚至特意提到普鲁斯特受法国著名的回忆录作家圣·西门(1675-1755)的影响。外国作家如毛姆、弗吉尼亚·伍尔夫、纳博科夫、海明威等都曾高度评价过这部作品。

作品影响

普鲁斯特1909年起开始创作,历经17年完成全部作品,但出版时并未引起当时文学界和大众的关注,甚至在出版之初,作者要自筹经费出版前三卷。直至作者去世前3年,普鲁斯特才应这部小说获得龚古尔文学奖,从此享誉海内外。

从文学价值评价,普鲁斯特和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开创了20世纪法国文学的新纪元,对后世欧洲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虽然对该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和认识一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对作家的贡献和小说的价值的肯定则是一致的。诚如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兼评论家安德烈·莫洛亚所说:“对于1900年到1950年这一历史时期而言,没有比《追忆似水年华》更值得纪念的长篇小说杰作了。

作者简介

马塞尔·普鲁特斯(Marcel Proust),是法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意识流小说的创始人之一,在法国以及西欧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普鲁斯特于1871年7月10日出生于巴黎市郊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对周围的生活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异常敏感,这对于他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1892年同别人合办文艺杂志《宴会》,发表短篇故事与随笔,后来集成《欢乐与时日》,内容多半是儿童时代的回忆。1895年他获得文学士学位,在图书馆任职,但由于儿时的旧病复发,只得休养同时,他开始写作自传体小说。然而,在此期间,他的父母先后于1903、1905年去世,他一面忍受失去亲人的悲伤,一面承受疾病的折磨。在1912年基本完成了《追忆似水年华》,后经数年的修改,于1919年出版单行本。自此,普鲁斯特名声大振,并获得龚古尔奖金,不久又获“荣誉军团勋章。但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1922年11月8日,长期患病的普鲁斯特与世。

他代表作为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其它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让·桑德伊》、短篇小说集《欢乐与时日》、文学评论集《驳圣伯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