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序言(第2/2页)

1892年7月。

前面那些话,是这部书问世不久的时候写的,那时候,社会上对于书中各点那种起劲的批评,公开的和不公开的,在感情上还都令人难忘。这一篇话,当初我既然说了,管它有没有价值,我且留在这里;要是现在,大概就不会写出那种东西来了。从这部书初版的时候起,到现在为止,时间虽然很短,而先前惹我发表那篇东西的批评者,却有些位,已经"沉入寂静"(比较《旧约。诗篇》第一百十五篇第十七节,"死人不能赞美耶和华,沉入寂静中的也不能。")了;这仿佛提醒我们,他们说了些什么,我说了些什么,全都丝毫无关紧要。

有些读者,对于书里的风景和有史以前的古迹,尤其是古老的英国建筑,感有兴趣,写信来问我,我很可以借现在这个机会,答复答复他们:所有这部书里和我别的小说里那些背景的描写,都根据的是实在的地方。有许多风景和古迹,就用的是它们现在的真名字;例如布莱谷(或布蕾谷)。汉敦山。野牛冢。奈岗堵。达格堡。亥司陶。勃布砀。魔鬼厨房。十字手。长槐路。奔飞路。巨人山。克利末利路。悬石坛之类都是。至于芙伦河和司徒河,当然大家都知道它们本来就是那样叫法的了。在这些小说初次打稿的时候,我的意思是:那些可以把维塞司的大势指示出来的大城市和地方,象湃寺。蒲利末。波伦鼻勒。司塔特。扫色屯之类,都明明白白地用真名字。这种办法并没往很细致的地方作,不过,不管这种办法的价值怎么样,反正那些名字都原样保留了。

至于那些用假名或者古名的地方,因为写小说的时候,仿佛那样有理由,明眼人已经笔之于书,证明他们清清楚楚地认出它们的蓝本来了:例如他们说,"沙氏屯"就是沙夫氏堡,"司徒堡"就是司徒寺。新屯,"卡斯特桥"就是道寨,"梅勒寨"就是沙勒堡,"大平原"就是沙勒堡平原,"围场镇"就是鹳溪,"围场"就是鹳溪围场,"爱姆寺"就是毕阿寺,"王陴"就是陴可。瑞基,"绿山"就是芜堡山,"井桥"就是芜勒桥,"丝台夫路"就是哈夫路,"奈兹勒堡"就是亥兹勒堡,"布锐港"就是布理港,"棱窟槐"就是靠近奈岗堵的一块农田,"谢屯寺"就是谢波恩,"米得勒屯寺"就是米勒屯寺,"阿伯绥"就是绥阿伯,"爱夫亥"就是爱飞昔,"头恩镇"就是陶屯,"沙埠"就是布恩末,"温屯寨"就是温寨等等。对于这些指证,我决不会反驳;他们的考据,至少可以表示,他们对于书里的风景发生的兴趣,都是出于真心和同情。

1895年1月。

这部小说,在现在这一版里,多出来了几页,以前那几版里都没收进去。我把那些不相联属的随笔轶闻,象我在一八九一年那一版的序里说的那样,往一处搜集的时候,把这几页忽略了,虽然它们都是原稿里有的。这几页在第十章里。

关于这本书的副题,前面已经提过,我现在要补充一句:那个副题,本是最后,把校样都校完了,才加上去的,作为一个心地坦白的人对于女主角的品格所下的评判。我当初以为,这个评判,大概不会有什么人来辩驳。谁也想不到,这几个字引起来的驳论,比全书里任何部分都要多!(关于副题批评之意见,略举二例。(一)"关于,作者把'纯洁的女人,作副题而引起的种种冲突意见,教堂讲坛怎样发出抗议,批评家怎样赞扬哈代的艺术而谴责他的伦理,我都赶上了而全记得。但是这个故事却扣住了大众的心弦,时光却把不少的道德家转变过来,使他们承认,哈代的伦理尽管不合于世俗,而却比他们自己的更高尚,更属于基本性。"(二)"苔丝并不是只属于今天或者昨天的女人,她并不是维塞司的乡村姑娘;她是属于整个时代的人物,和莎士比亚的人物一样。")"不著一字,斯更佳矣。"("不著一字,斯更佳矣",原文拉丁文Melius fuerat non scribere。)可是这个副题还是留在那儿。

这部书于一八九一年,初次全部印行,分订三册。

托玛斯。哈代 1912年3月。

可怜你这受了伤害的名字!我的胸膛就是卧榻,要供你栖息。

威廉。莎士比亚(引自莎士比亚的《维洛那二绅士》第一幕第二场第一一四至一一五行。胸膛原文bosom,在原剧中意为从前"妇女内衣胸前之小囊,用藏情书。爱情表记等"。译文改动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