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田园诗 一(第2/2页)

在这一点上,许琴倒和齐明江有着共同之处呢!她感觉到小齐在注视自己的那一刹那间,心情立即就镇定下来了,脸上表现出“公事公办”的样子,向小齐同志看了一眼。小齐忙问:“你们团支部……多少团员?”

“二十一个。”

“全大队多少适龄青年呢?”

“七八十个。”

“学理论、评《水浒》的运动开展得咋样?”

“不怎么好。我们葫芦坝没有一部《水浒》,谁也没读过那部书,怎么评嘛。”

“没关系,报纸上不是有文章吗,组织大家边学边评嘛!去年批林批孔,你们共写了多少批判文章?”

“记不清楚了。”

“人平多少,有个大概数吧?”

“人平……”

许琴的目光像被什么吸引着,转向一边去了。前面,吴昌全领着颜组长离开了麦子地,已向那片花团锦簇的豌豆地走去。

“怎么,想不起来了?有记载吧?”小齐问。

“哦,你说什么?”许琴回头慌乱地反问。

这一次,小齐自己也糊涂了,他说:“你们团支部……多少团员呀?”

许琴突然清醒过来,笑道:“刚才不是说了,二十一个嘛!”

“唔……”

齐明江这辈子头一回在一个姑娘面前红了脸。

许家九姑娘并不傻。一个青年男子在她面前这样脸红,她知道是什么意思。她忙离开他,朝豌豆地那边走去。小齐呆呆地望着她的背影。

这时候,颜少春站在开花的豌豆地边笑吟吟地回过头来向许琴和小齐招手。等两个年轻人先后走到她身边以后,便对他们说:“来,听小吴同志给我们上一课。”接着她又亲切地称呼“昌全”,要他讲一讲种豌豆的学问。

吴昌全在和蔼的工作组组长面前一点也不拘束。他那平时有点忧郁的眼睛,这会儿满有精神。他一高兴起来,黑苍苍的瘦脸越发显得英俊。只有在这种情形下,粗心的人们才能发现他原来也有着一张青春焕发的好看的面孔。

“从哪儿讲起啊?”他并不困窘,说话大方自若、不卑不亢。只有那种心地坦然、毫无私心杂念的新型农民才有这种神态。他不像齐明江那样,见着上级就怕,见着下级就压。凡是那种精神充实、理想远大,在生活中给自己选定了一条伟大而艰辛的道路、为人民的利益自愿去吃苦的青年,都有这样坦然的神态。

颜组长十分喜爱这个年轻人。她回答道:“介绍介绍这豌豆的科学嘛。”

“豌豆,”吴昌全说,“属于豆科,匍匐茎,叶对生,蝶形花冠。……”他用两个指头摘下一朵花来,撕开花瓣给颜少春看,“这叫旗瓣,这叫翼瓣,中间隆起的,叫做龙骨瓣。它是雌雄同花,花蕊藏在龙骨瓣中间。……”

颜少春从地上把他撕下的花瓣拣起来,一片一片地并拢来,辨认着:旗瓣,翼瓣,龙骨瓣……”

吴昌全接着往下介绍:“这是一种耐寒抗旱、经得起贫穷考验的作物,在瘠薄的土壤里,也能长得很好,还可以培养地力。豌豆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淀粉。……只是目前产量还不很高。”

“怎么才能提高豌豆的产量呢?”颜少春寻根究底地问。

“我们正在试验。”

“有一点路子没有?”

“还没有呢。”

“那么,”颜少春指着眼前两畦盛开着鲜花的豌豆苗问,“像这样的苗稼,这样多的花,一亩能收多少斤豌豆籽?”

昌全正要回答,颜组长却止住了他,叫他别忙说出来。她把脸转向小齐:“你先估个产。”

小齐同志的脑子里关于农业产量方面的概念几乎空空如也;而且,这一阵,净装满着那些胡思乱想根本没有留心他们谈论的枯燥无味的“科学”。颜组长一问,他就脸红了。

看见齐明江一时回答不出,颜少春又问许琴:“你看,一亩可以收多少?”

许琴想了想,说:“一般的地,豌豆收一百多斤一亩,这个,怕是二百多斤的产量。”

聪明的小齐为了弥补刚才的难堪,他估摸着许琴的话,接道:“不止这个数吧。这个……豌豆籽儿比麦子颗粒大得多,一亩麦子能收几百斤,这个不能收千把斤么?”

颜少春听着,首先大笑起来。许琴也掩住嘴唇吃吃地笑个不停。

吴昌全却没有笑,只是惊愕地望着小齐同志,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小齐会开这样的黄腔。

这情景,小齐自知不妙,却故作镇静:“怎么,我说的不合适么?”

吴昌全说:“你们莫看它开着这样好的花,这些花多半授不了粉,空花结不了果的。产量么,只能收很少一点。”

“为什么啦?”许琴吃惊地望着吴昌全。

昌全解释道:“这些早开的花是霜前花,霜前花多半不结果。开了,谢了,就完了。这是播种期太早的缘故。开春以后,那时候严霜过去了,开的花才有希望。”说到这里,他跨前几步,指着两畦青翠欲滴的豌豆苗,“你们看,这些还没有开花的豌豆苗,才是真正高产的豌豆呢!它将来开出的花,一朵花就是一个豆荚。”他继续往前走,把三个还在惊愕的参观者丢在身后:“……这儿九个小区豌豆,是我们搞的播期试验。我们想摸索到一个最适合的豌豆播种期。”

颜少春点点头,赞许地说:“好,这个试验很有意义。”

许琴轻轻地“啊”了一声,她对自己的无知,感到十分羞愧。她低垂着一双睫毛,一抹淡淡的轻愁罩住了她脸上的红晕,她黯然自悲:“我……配得上他么?他……看得上我这样没有一点真实本领的人么?”

惟有齐明江与众不同。他面孔严肃,双手叠在背后,把指关节捏得“叭叭”响。心里想的是:“可惜!许琴是个农民,假如她是吃公粮的,那末,可真是一个好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