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楯 中国当代思想史的三个维度(第2/2页)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中国只是走向开放.用也夫的话说是“半开放社会”。因此,对于一个30年于封闭中形成了独特的制度文明质态的中国大陆,外部的人很难真正深入,而且还有他们文化背景的影响,搞不清楚;而内部人又受自身环境的影响,对一些问题,往往身在其中,视而不见,也搞不清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提到一种思潮、一种主张时,相互之间对对方的误读和被对方误导的情况就产生了。人们往往带着自己所处社会的问题去看对方,有时会产生一种类似于“移情”的东西。最明显的就是“左派”、“右派”之说,在中国大陆和在国外的指向、内涵是大不相同的。我们说,在美国,是“左派大学”、“右派政府”。在美国大学里很多人讲马克思主义,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持批判态度,他们会莫名其妙地从你这里找到一种“希望”,找到一种“批判的武器”。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这里也会有。当我们对中国现存问题持批判态度时,也会向外部寻求好的可借鉴或可学习的东西。各个国家、各种制度都会有自己的问题。但是,一种人类文明的积淀,一种人类发展中共通的或说是国际社会主流的、世界公民社会共有的价值理念、基础规制是存在的。正是由于“半开放”,误读和误导就出现了。国外的左派支持中国的新左,误认为既然是’‘左”就一定受到打压,他们不清楚中国的新左只反市场,反全球化,却和政府的关系不一般,这和在国外完全不是一回事。因此,在讲思潮的时候,要考虑到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转型这一大背景,要考虑到内外的交互影响,要考虑到中国发展到这一特定的时段。

李楯,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