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人生

过了30岁之后,常常有人问:你未来还有什么打算吗?

感觉你现在特别充实。

是的,我挺充实的。

确切地说,工作了十几年,终于获得了周围大多数人的信任,有时偷个懒也无妨。

写作了十几年,终于得到了出版社的认可,即使写作慢一点儿,他们也会告诉我,没事,我们有耐心等。

包括有时接受一些采访,只要把这些年说的各种话重复一遍,就能填满一篇几千字的专访。

这种不需要费什么力气,就能安然生活下去的状态,是自己和很多人向往的吧。

这样的生活有一个好听的称呼,叫“上了正轨”。

32岁之后,我的生活就好像上了正轨,慢慢地,往前走。

比如开始学会了说一些看起来正确的话。

二十多岁的时候,因为性格冲动,说了一些话,被人抓到把柄,感到难受。

然后开始学着成熟,学着给自己台阶下。

以前我会说,“当你学会不抱怨的时候,你会发现周围人的抱怨都极其无理”;

现在我会说,“当你真正学会不抱怨的时候,你会发现周围绝大多数人的抱怨都极其无理”。

我开心地跟朋友说:“你看,我不会再那么绝对地去给一件事情下定论了,开始给自己留一些余地。”

只是不知道这样究竟是让自己越来越正确,还是扭曲了原本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开始去做一些别人看起来正确的事:

利用休息的时间,接受公益组织的邀请,去做慈善。

去很远的地方,买一些礼物,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备课,希望受助对象能够喜欢上我们。

接触几个小时之后,依依不舍地告别,再遇见新的事,便忘记了那几个小时里的渴望面庞。

后来听说,做慈善最怕的就是随时出现、随时消失,给孩子们的心灵带来很大的伤害。

嗯,我们早已练就情感自愈的强大能力,他们却不行。

不知道这样的事,最后究竟是帮助了自己,还是伤害了他们。

开始去做一些不想辜负别人的事:

每天微博保持两到三条的更新,晚上十点几乎都会准时发一篇微博。

给更多年轻人加油打气,很多读者每晚等着,然后留下自己的共鸣。

为了写这样一条微博,常常会在晚餐吃到一半停下来,车开到一半在路边停下来,文章写到一半停下来。

手机草稿箱里存了好几百条微博,等着每天同一个时间发布。

有人说我是他们见过最认真对待微博的人。

我妈说:“你好不容易回家一次,每天晚上都要花一两个小时在写微博上。”

有人继续问:你未来还有什么打算吗?

他们也许只是想表达某种情感,并未期待我会认真回答。

想了想,认认真真地回答他们,我接下来每一年的计划是什么。

这些计划有的与工作相悖,有的看起来完全不需要,有的纯属在浪费时间。

他们很不理解,他们说你都35岁了,何必再做这些事情?

听起来,好像这个年纪,一切都算顺利,何必自讨没趣?

听起来,好像这个年纪,必须要做有把握的事情,再做一些有的没的,似乎时间也不允许。

曾经去大学和同学交流,有同学说:“同哥,我现在已经24岁了,过不了几年就要30了,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感觉选错任何一条路,我的人生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我好羡慕你,毕业之后就直接进了传媒,到今天依然在这条路上发展。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好运吗?”

很多同学点头,似乎都有同样的焦虑。

我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中关于自己的部分。

想了想,回答他。

“假使现在一个人能够活到80岁,一个人的一生按十二个月来计算划分,80除以12,也就意味着每一个月的增长是6.6岁。那么24岁,究竟处于人生的几月呢?”

有同学很快就算出来,24岁,相当于人生的三月中旬。

才三月中旬?原来自己的年龄在人生的四季轮回中连初夏都不到???

提问的同学听到这个答案很讶异。

从他的表情,我可以看出来,他似乎不敢相信,原来自己还有那么多的时间。

算了算自己,35岁,相当于五月初而已,连盛夏都不到。

40岁,也只是六月而已,还不到收获果实的季节。

所以,对于现在只是人生五月初的我而言,还有很多想要做的事:

希望六月去游泳,七月去跳伞,八月去远行,九月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十月笑看人生的风景……

那么多想起来就很棒的计划,难道不应该五月就开始准备了吗?

我们都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我们总给自己太多的压力,我们恨不得18岁的时候就一夜成名,我们甚至都吝啬给自己的梦想播种、灌溉的时间。

在我们理性的世界里,我们都知道秋天才有收获,但在我们梦想的世界里,我们希望四月中旬就能获得人生的大丰收。

这个社会,很多人用他们的例子给我们做了榜样。

一个比一个年纪大,一个比一个更投入创业。

70多岁成功打造“褚橙”的褚时健。

80岁成功创立“肯德基”的桑德斯。

…………

抛开这些远的不说,我妈63岁退休,退休的时候对我说想考个驾照。

我心里笑了起来,但面上对我妈说:“好呀好呀,特别好。”

让她考驾照,主要是为了让她打发退休的时间。

没想到她报名之后,每天风雨无阻。

早上五点就起床去驾校排队,等两个小时只能练十五分钟。

每天坚持不懈,与年轻人和教练打成一片。

她得意地告诉我:“别人听说60多岁一老太太在学车,都来看我,特别佩服。”

我也佩服,不是因为妈妈60多岁了,而是因为她太能坚持了。

虽然我不认为她的坚持会有结果。

我妈很多年没有看过书了,为了考驾驶理论,一遍一遍地做习题,还让我爸考她。

然后在电脑上,开启每天三套自测试模式,比我准备高考还要认真。

她的科目一驾驶理论考试一次就通过了。

到了科目二场地驾驶技能考试科目,因为不熟练,失败了一次。

准备了半个月之后再考试,又失败了。

我妈开始有了一些焦虑,跟我说:“听说吧,如果连着三次不过,就会有心理阴影了。”

很不幸,她的第三次又失败了。

电话里妈妈的情绪很糟糕,我跟她说:“算了,别考了,浪费时间浪费钱。”

她在电话里,很认同我的看法。

又过了两个月,她给我打电话:“儿子,我拿到驾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