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第2/3页)



一向对女人挑剔到洁癖的读书人能在思想上将王嫱视为同类,是值得惊奇的,然而也未尝不空洞。这些为责任理想所牵绊的男人们,又怎能真正了解昭君坟头的青草到底为什么而盛,又因什么而衰?王昭君,她不过是不由自主地在后人的诗文中做了一面映照很多命途多仵的有识之士的镜子——她美貌而智慧,一如那些有才识的文人;她拒绝给毛延寿贿赂,一如清高之士所标榜的气节"富贵只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她以女儿身做出一番千秋赞叹的事业,以身许国,亦是读书人所称许的。百般萧瑟,终于积聚力量绽放。昭君寄托了文人的太多理想。

后世戎昱说:"汉家青史上,拙计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净沙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才算是句摸着良心说的公道话。如果不是眼前身后逼仄到无路可退,谁愿意带着未完成的爱情将自己放逐到万里之外。

汉帝,应该比昭君更怨。昭君出塞,大殿上的临别相视。这女人已注定是他余生无法愈合的巨大伤口和耻辱。他的江山是她舞着杨柳细腰为他擎住。她却对他跪拜谢恩。自古男人的江山就不能缺少女人支持,却羞于承认靠女人支撑。

这阕《蝶恋花》将容若的男儿眼界与气度尽显无疑。首句"今古河山无定据"气象极佳,一句话便道明世事无主,朝代更迭,江山频频易主是必然的,历史不可抗拒的规律。接下来用白描的手法呈现秋景,一副待战的场面。因想起千百年来朝代如花开花谢,或许他日大清的覆灭也不可免,心中萌生的感触使得眼前秋景更添荒情。作为与满清王朝休戚相关的贵族近臣,容若未必仅仅是一个吟风弄月的富贵闲人,他亦有拳拳报国之心和远大抱负。但他显然不赞成功名抱负要通过战争和流血来实现,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冷血萧烈是被多情公子所厌弃的。所以结句仍复了容若重情的本色——"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成功将豪壮,柔情,还有些许凄凉和失落糅在一起,使人回味无穷。这亦是容若悲天悯人的情怀体现。

传说,昭君出塞,死后葬胡地,坟头终年青草离离,称为"青冢"。由青冢想到王昭君,容若问卿,一往情深深几许?千秋万岁以来,王昭君的一往情深,缕缕怨心,能看得清,读得懂的,恐怕也只能是容若这样的绝代才人了!

不同于历代词家,容若此词意境思想远远超越了他们,而更熨贴昭君本心。容若将闺怨,乡怨一次升华——青冢独眠的王昭君,为的不是自己毕生不能回归故土,不是和汉帝的有情无缘。而是,她耗尽一生心力所不能唤醒的,是后人对权力的执迷、对战争的狂热。

君不见,残阳秋雨深山寂,纳兰公子长太息!

绝色女子和绝代才人,隔世为知音。

蝶恋花

萧瑟兰成看老去。为怕多情,不做怜花句。阁泪倚花愁不语,暗香飘尽知何处。

重到旧时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

【看老去】

古代如果有形象指导,或者是经纪人行业的话,南朝的庾信应该可以做到行业的翘楚。庾信小字兰成,长大后才名卓著。可惜平生际遇坎坷,著有《伤心赋》等诗文,自我塑造的落魄伤心的形象颇为成功,且对后世影响甚大。杜甫《咏怀古迹》诗:"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容若习惯以他自比,取其同是伤心人之意。

容若虽然爱以兰成自比,可是既没有庾信的坎坷际遇,也没有所谓的怀才不遇。一身萧瑟只是因为他作茧自缚,太看不开。赞美他痴情也可,说他痴蛮却也不委屈他。人生百事可为,何况又是个男儿身?连探春都晓得讲,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和态度,符合时代进步的需要。重情是好的,但一个大男人在"情"这棵树上吊死,真是不值当。

此阕《蝶恋花》写自己旧地重游,想起昔日和爱人把臂同游花间的情景。容若抒写的词意倒是很合词牌的字面的意思。

明月路照惜花人。记忆中的风景如画。如今只有爱如花香残留指间,为我证明。我曾拥有过你。我将怀抱着却你的记忆死去,可是老去,老去是如斯缓慢,我们要到哪一天才可以两两相忘?是否惟有死亡的黑暗降临覆灭时,我才会不再为你感到寂寞。

《饮水词》每多出现"花"和"惜花人"的指代,这应该是他和他的爱情隐语。这里的"惜花人"应指已经故去的"她"而非容若自己。这和将男子比做"惜花人",将女子比做"花"的习惯有差异。想来。是容若自认如兰草般清高出尘,而伊人明了他的心志,容若视她为知音,因此称"她"为"惜花人"。

我所喜和不喜的一切,在这首词中都显露无疑了。这首词婉约中带出欲说还休的凄凉。用词的精巧和意境的雕琢是很值得玩赏的。"为怕多情,不做怜花句"一言道破心底的矛盾,而深情难遣,欲罢不能,更是颇能引起人共鸣。

纳兰词,虽是王国维极许的"未染汉人习气",但许是这位公子饱读诗书的缘故。容若翻用前人诗句的次数和频率都太高了,这首词里就有四句是有清楚出处——"阁泪"句:语本宋佚名《鹧鸪天》词:"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袖口"句:语本宋晏几道《西江月》词:"醉帽檐头风细,征衫袖口香寒。";"心比"句:语本宋晏几道《生查子》词:"遗恨几时休,心抵秋莲苦。";"惜花"句:语本宋辛弃疾《定风波》词:"毕竟花开谁为主,记取,大多花属惜花人。"虽然用的恰好,甚至比之原著毫不失色,可我认为容若的才气应该不止如此而已。

清时人用典像蹩脚的小贼,怎么看行藏太露。不似盛唐北宋,用典用得出神入化宛如探囊取物,是我家的东西我爱怎么显摆怎么显摆。读了许多《蝶恋花》,认为最好的还是柳永那首——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