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第3/6页)



侯方域兀自留恋花丛:“只是燕尔新婚,如何舍得。”李香君正色相劝:“官人素以豪杰自命,为何学儿女子态。”她叫他远走高飞,不要连累他人。她并不是怕自己被连累,而是怕给阮大铖借口将复社的文友们一网打尽。

侯方域却为往何处去发愁:“双亲在,双亲在,信音未准;烽烟起,烽烟起,梓桑半损。欲归,归途难问。天涯到处迷,将身怎隐。歧路穷途,天暗地昏。”还是杨友龙给他出了主意,叫他跟着史可法去做个参谋。

李香君为侯方域收拾行装时,她的软弱流露出来,想着分别在即,心中默念着他的名字。泪水沾湿了他的行囊,思念附着在他身上,使得他走在路上心意沉沉,不住回顾。这是后话了。

他们相处才这么短,就被逼散了,往日所见的离别发生在自己身上,虽有心理准备,也不能潇洒轻松。她还不像那些久经此事的同行们那样漠然无谓。

“欢娱事,欢娱事,两心自忖;生离苦,生离苦,且将恨忍,结成眉峰一寸。香沾翠被池,重重束紧。药裹巾箱,都带泪痕。”

他与她作别,强作劝慰:“暂此分别,后会不远。”她含泪道:“满地烟尘,重来亦未可必也。”

她心里清楚,离合悲欢一瞬,后会期无凭准。我就是欣赏这女人超乎年龄的清醒。

我不愿把侯方域和李香君简单归到乱世儿女中去,那样未免太草率了。他们的遭遇受很多因素影响造成的结果,绝不该单纯归结到局势上。以侯方域的轻浮和李香君的气盛,即使他们处在太平盛世,也未必就不遭人算计。

读《桃花扇》最让我竦然心惊的,不是候李二人的分别,而是人私心的危害之大。从阮大铖对复社文人的报复,到马士英拥立福王,掌控朝政,再到他们一盘散沙弃城而逃,哪一个不是满腹私欲的小人?

侯方域之所以和李香君劳燕分飞,史可法孤城无援,南明之所以一年就覆亡。不是因为国无良才,而是他们不能同心一力。

泛滥的私欲,迅速彻底地覆灭了一个国家,威力远比满清的军队火炮要大得多。如果说个人的私心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孔,当这个小孔泛滥成灾,溃烂成深不见底的大洞,一切病入膏肓,药石无灵。

卷三

崇祯甲申三月。侯方域走后,李闯攻破北京,崇祯缢死煤山。明朝名存实亡。

崇祯虽然不是一个成功的皇帝,心有余而智不足,但就他以身殉国的果敢来说,他无愧于他皇帝的名分,成败不论,他尽力而为了。

崇祯死讯传来,举国皆哀。左良玉往南礼拜,叩头哭送大行皇帝:“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

“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这恨怎平,有皇天作证:从今后戮力奔命,报国雠早复神京,报国雠早复神京。”

左良玉如此,史可法必定如此。这一番哭诉代表了当时天下间多少独立抗争的孤臣的心意。让人感慨啊!即便在当时亡家破鼎的情况下,在朝在野,还是有不少忠心为国的能征善战的将领,只要善加利用,明朝断不至于覆亡的那么快。可惜!掌权的宵小们营营役役,溺于宴安,国家的前途命运被他们抛在脑后——良将忠臣有心出力却无用武之地。

手握实权的马士英所盘算的,是赶紧拥立福王为帝。他颇有点吕不韦的意思,干的是一桩叫做“奇货可居”的生意。他想的非常实际:“一旦神京失守,看中原逐鹿交走。捷足争先,拜相与封侯,凭着这拥立功大权归手。”

他不介意国家多难。不介意生灵涂炭,对于局势,这个投机主义者有着自己的看法:幸遇国家多故,正我辈得意之秋。

他将国家多难看作是幸,是大好的机会!这其实见出他比那帮迂臣有决断,邪恶高明的地方。他的邪恶使得他能把持朝政,蹿居高位——他懂得顺应,即使因此失去为人的气节。

马士英不顾史可法等人的反对和质疑迎立了福王。福王不是福娃,他不能给人民带来快乐。给国家带来活力和希望。

甲申五月,南明建立。

福王继位以后称弘光皇帝,他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不遗余力地伤害这个新生的政权上,直到这个小朝廷彻底完蛋。

这帮混蛋完全不了解自己的侥幸,不晓得谨言慎行,反而煌煌然开朝组阁,皇帝忙着分封亲信,巩固权力,亲信瓜分权力,打击异己。弘光还一副中兴之主的鸟样,让我今日在书写这段历史时依然深深为他的狂妄愚蠢自大羞耻,哭笑不得!

李香君的生活并未因南明的建立而好转,反而坏了。自从侯方域走后她一直谨言慎行,闭门不出。这也没有帮她避过一些人的算计。当局势稍稍安定一点,已经东山再起的阮大铖,重拾起声色犬马的老勾当,他意欲讨好马士英,将李香君买来送给马士英的亲戚田仰做妾。

李香君生命中最激烈的一幕发生了。当说客来说亲,她痛骂逐走了说客。当田仰的花轿来到楼下,她一头碰得鲜血四溅,昏死在地。眼看出了人命,花轿也上不得了。田仰那边还不能得罪,李贞丽只好以身相替,冒名出嫁。

甲申十一月,李贞丽从良一个月,李香君卧病守楼。

一个欢场女子将日子过得和徽南的节妇一般了,在同行眼中她:“似一只雁失群,单宿水,独叫云,每夜里月明楼上度黄昏。洗粉黛,抛扇裙,罢笛管,歇喉唇,竟是长斋绣佛女尼身,怕落了风尘。”

她为此甘之如饴。这姿态足够美好,足以满足她精神上的洁癖,以供她日后回想群起来不自愧。她习惯给予自己的心理暗示是,我是一个妓女,为了救赎我自己,我要比一般的女人有更高的道德操守。因此她循规蹈矩,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但她自是风尘中人,想拔脚而出,撇得干干净净,哪那么简单!李香君自己想必也是清楚的,因为不易,她道义上的坚持才显得可贵而有意义。

不管效果如何,结果如何。她对自己有了交代。

她捧诗扇在手,见上面血迹殷殷。那一天的激烈又再现眼前,想起来都心有余悸。思前想后,她心酸难耐:“欺负俺贱烟花薄命飘颻,倚着那丞相府忒骄傲。得保住这无瑕白玉身,免不得揉碎如花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