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拍卖风云(第4/8页)

想到此,我突然有些明白了老太太那句话的言下之意:陆素心之所以给我孤儿院的地址,除了捐钱,恐怕还希望孤儿院能让我有所触动,不再走弯路。

想到此,心中有些五味杂陈,大概只有家人才会如此用心良苦了吧。

陆素心工作的拍卖公司叫雅信,虽然不是最大的,但在南京城里也有些规模和名气。

关于中国拍卖行的历史,离不开一座城市,就是上海。中国最早的拍卖行就成立于上海,叫鲁意斯摩拍卖洋行,是英国一家拍卖行在远东开设的分公司。当时的拍卖行还远没有如今这么专业化,什么都卖,柚木写字台、弹簧转椅、打字机,以及古董、古画、秦砖汉瓦,外加珠宝玉石,甚至还有外国“白兰地”“化妆品”等。

直到五年前,也就是1993 年,上海的朵云轩拍卖行举办了首次艺术品拍卖会,才正式拉开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历史大幕。而所谓艺术品,其实主要就是古玩字画。朵云轩拍卖行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古玩拍卖的可行性,同时也标志着香港及海外拍卖行垄断中国古董拍卖市场的结束。所以之后的几年里,类似性质的拍卖行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重要城市出现,古董拍卖市场也越来越热。

古董拍卖的出现,其实是对中国旧有古董市场规则的一种挑战。因为随着文化产业的繁荣和物质条件的富裕,收藏古玩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时尚,无论是兴趣还是投资。但是古玩收藏里的真真假假,古董市场上的虚虚实实,让很多投资者心存疑虑。这时候出现一个集收集、管理、鉴定、交易等于一体的大型机构,就会让很多人觉得有保障。拍卖行就充当着这样的角色。

最初的拍卖行因为没有被大众和古玩行业接受,所以几乎是倒贴着钱去做生意以争取别人信任。但是这几年国内一线城市的拍卖事业已经相当稳定和有规模了,所以拍卖行在拍卖商品的同时也会收取一定的宣传费和佣金。

今天来到雅信拍卖行,刚巧这里正在举行一场拍卖会。

陆素心的职业是鉴定师,在拍卖公司是很重要的职位,因为拍品的鉴定、估价都是靠鉴定师,他们就相当于古玩圈里掌眼的。我后来特意打听过,陆素心在这个圈子里名气不小,因为眼力好、目光毒,几乎没有假货能逃过她的法眼,更何况人长得漂亮又有气质。

我在拍卖公司大厅里等前台小姐去叫陆素心的时候,在墙上看到她的照片被挂在显著的位置,下面的头衔是“金牌鉴定师”。

不一会儿,一身干练职业装的陆素心从里面走了出来,因为我事先已经报了名字给前台,所以她看到我时并没有很惊讶。

“我去过孤儿院了,也见到你太奶奶了。”我说道。

她抿嘴一笑,似乎也没感到惊讶:“前台小苏说你找我有事?”

“嗯,你现在方便说话吗?”

“我现在手里还有些重要的文件要处理,要不你等我一个小时?”

“行,反正我也没事干,不着急,你忙去吧。”

她看看我,又看看四周,估计是怕我等得闷了,就说道:“要不你去看看我们的拍卖会吧,刚开始没多久。”

“好啊,我还没见过拍卖会了,今天也开开眼。”

她笑了笑,然后交代那个前台带我去拍卖大厅。

一进拍卖大厅,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几年这家公司一定挣了不少钱,整个大厅金碧辉煌,简直能开国家级会议了。

我进去的时候,前面的一些环节已经结束了,现在正在进行拍卖。过程无非是拍卖师先介绍拍品,再报个起拍价,然后下面的人开始竞价,一直到没人出更高的价格了,拍卖师喊三次然后一锤定音。

这个过程并没有什么特殊,真正特殊的在于竞拍者对所拍物品的估价能力,因为拍卖公司会在进行拍卖前对拍品做鉴定,只有真品才能参加拍卖。所以这不同于传统的古董交易,竞拍者只能通过拍卖行前期的宣传和资料了解拍品,而不是当面鉴定。而拍卖公司也会对拍品做担保,万一事后发现是假的,就会做出赔偿。但为了声誉,一般拍卖公司都是极力杜绝出现赝品的。

我看了看台上正在拍卖的那件拍品,是个德化窑白釉暗刻牡丹纹盘。

德化瓷器是汉族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位于福建德化沿海一带,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目前我国发现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一百八十处,重点发掘了屈斗宫、碗坪仑两处窑址。

德化白瓷的瓷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脂,近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有“象牙白”“中国白”之称。

不过德化白瓷以佛像最为著名,像什么白瓷观音、达摩像等等,都是胎釉浑然一体的珍品。这个牡丹纹盘,在德化白瓷里不算是主流的品种,收藏价值比较一般。

我进来的时候,竞拍已经接近尾声,最后是个西装笔挺的年轻人以高于这个东西四成的价格买了下来。当拍卖师最后落锤成交时,现场居然还响起了掌声。想想这大概就是拍卖行的作用吧,这要换了在古玩市场上,上来先压价,然后再挑品相,最后还要砍砍价,拿下来的价格保证是比正常价要低的“行价”。

接着是下一件拍品,一个鎏金铜佛。

所谓鎏金铜佛,就是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一般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到民国,乃至现在的港台地区,鎏金铜佛像仍被使用。

拍卖台上的是一尊释迦牟尼像,拍卖师介绍说佛像高19 厘米,重0.5千克,由可拆卸的四部分组成:华盖、背光和头光、置于狮子莲花座上的佛身及四足底座。出土于甘肃泾川县,铸造时间为公元五世纪初的十六国时期,造型上继承了年代最早的四川绵阳佛像特征,小巧玲珑,工艺精湛。

拍卖师说的“年代最早的佛像“一事我有所耳闻,大概是1989 年初,四川绵阳的何家山东汉晚期崖墓出土了一株铜质摇钱树,树干上铸有佛像五尊,每尊高6.5 厘米,头后有横椭圆形光,头顶有肉髻,双眼微睁,两耳较大,上唇有髭,穿通肩袈裟,右手施无畏印相,左手拳执,结跏趺坐。

问我为什么知道得这么清楚,那是因为我曾在兰州、西安等地的古董摊上见过好些仿的绵阳东汉佛像,有些做工极好,我几乎都被打了眼。

拍卖师介绍完后,便开始报起拍价,也就是让下面的人从这个价格上开始加价。

起拍价一出来,台下的人都被吓了一跳,我也被吓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