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镜中映像(第5/6页)

②Victoria Embankment,又称维多利亚防波堤,沿泰晤士河北岸,自威斯敏斯特延伸入伦敦。

③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Ulysses Simpson Grant,1822年4月27日-1885年7月23日),美国军事家、陆军上将、第18任美国总统,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从西点军校毕业的总统。在美国南北战争后期任北方联邦军总司令,屡建奇功。但能征惯战并不等于善于理政,格兰特的平平政绩与他的赫赫战功成为明显对照。特别是在第二次总统任期内,他对南方奴隶主妥协让步以及对贪污腐化的属员采取姑息纵容态度,引起了选民的普遍不满。格兰特卸职后曾周游世界,并想在政治上东山再起,但未能如愿。晚年经商失败,抑郁病逝。

④Sunney,英国南部郡名,在泰晤士河河畔,9世纪时,曾遭丹麦人蹂躏。

⑤Joseph Fouche(1759-1820),拿破仑·波拿巴时期的法国政治家、警察部长,在英国常被称为奥特兰托公爵。

⑥New Scotland Yard,又称Scotland Yard、The Yard,是英国首都伦敦警察厅的代称。伦敦警察厅(Metropolitan Police Service,伦敦警方中文官网的名称则为伦敦都市警部)负责地区包括整个大伦敦地区(伦敦市除外)的治安及维持交通。苏格兰场位于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市,离上议院约200码,是英国首都大伦敦地区的警察机关,1829年在内政大臣罗伯特·皮尔主导之下成立。该机构也负担着重大的国家任务,例如配合指挥反恐事务、保卫皇室成员及英国政府高官等。

⑦Hampstead:伦敦北部的选区,1885年设立,1983年换届选举时被废除。

⑧Lucrezia Borgia(1480-1519),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之女,在父兄政治野心的操纵下,曾经结过几次婚,波吉亚家族是15和16世纪影响整个欧洲的西班牙裔意大利贵族家庭,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仅次于美第奇家族最著名的家族。他们的“名”不是美名,而是恶名,是一个被财富、阴谋、毒药、乱伦的阴影笼罩着的家族。但同时,波吉亚家族对艺术的支持,也使得文艺复兴在那个时代得以迅速发展,使艺术家们成为那个时代,意大利最耀眼的人物。文学作品中一般把她描述成放荡的蛇蝎美人。

⑨Leicester Square,位于英国伦敦西区、威斯敏斯特市内,和南面的特拉法加广场相距不远。

⑩Cinearts:又称“Cinemark Theaters”,是北美和拉美的连锁电影院,位列全美第三。

⑪Charles II,1630年5月29日-1685年2月6日),苏格兰及英格兰爱尔兰国王,生前获得多数英国人的喜爱,个性活力四射,并奉行享乐主义,以“欢乐王”、“快活王”(Merrie Monarch)闻名。早年父亲查理一世被克伦威尔处死,查理二世被迫流亡外国。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由其子理查·克伦威尔继称护国公。理查无力镇压反叛的贵族与军官,英国政坛混乱,国会遂声明由君主制复辟,查理二世因此得以返回英国。查理二世即位后不久就开始了对革命者的报复。由于避难期间法国的慷慨帮助,查理二世以低价将敦刻尔克卖给法国。1660年,查理二世在多佛登陆,回到伦敦即位。1661年4月,正式加冕为不列颠国王。即位之初他就与强势的议会妥协,谨慎地行使其有限王权。他在1665与1672年,发动两次英荷战争,结果因为战局不利,得失参半;国内政局反而卷入外国势力的斗争,深受法、荷的操控与干扰。1678年,反天主教的激进派议会,利用“天主教阴谋案”酿成的政治大风暴,展开对天主教徒的强力迫害,并试图彻底架空王权。1679年,查理二世签署国会制定的“人权保护法”,以后政治人物即使身处风暴,仍有一定的人权保障。1681年后查理掌握主动,打败政敌并大幅提升王权,重建了其父的绝对君主制(专制王权)。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他为了顺应民心,长期保持英国公教的信仰;但他生前一向同情天主教,临死前就皈依了天主教。他死后没有留下合法继承人,因此由弟弟詹姆斯二世继位,但其本人据说至少有十四个私生子。

⑫斯图亚特王朝(英语:The House of Stuart/·盖尔语: Siol Na Stiubhartaich),初名为斯迪瓦特王朝(House of Stewart)是1371年至1714年间统治苏格兰和1603年至1714年间统治英格兰和爱尔兰的王朝。而在英国本土,最后三位斯图亚特君主均无子嗣成活至成年。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议会合一,两国正式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成为第一个成功统治整个英国的家族。而在1714年,安妮女王驾崩。根据《1701嗣位法》,斯图亚特家族成千上万的天主教男嗣无权继承王位,而新教徒,斯图亚特家族的女嗣后裔,排名在五十位以外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路易继承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王位,是为英王乔治一世。自此,斯图亚特王室男性后裔对英国的统治正式终结,女性后裔的统治开始。后文的“复辟”,是指1642至1651年间,英国议会派和保皇派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武装冲突和政治斗争。

⑬英国女王玛丽一世(1553~1558年在位)的别名,其成长于欧洲宗教改革的汹涌大潮之中,其时英国也成为天主教和新教进行殊死搏杀的场所。她的母亲凯瑟琳是一位笃信天主教的西班牙公主,而她的父亲亨利八世为了达到与她母亲离婚的目的,不惜背叛天主教,与罗马教皇决裂,并在国内扶持新教,迫害天主教徒。也许由于上述的成长过程,也许源于她本人古板、固执的性格,她成为了一个死硬的天主教徒,并对新教有着刻骨的仇恨。成年后,她因为拒绝改信新教而几乎被亨利八世推上叛国的审判台,后来又与当时天主教世界的捍卫者——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结婚。登上王位后,她立即宣布恢复天主教,并对新教徒采取了高压政策,屠杀其中的激进分子,在她统治的五年中,有300余人被烧死在火刑柱上,包括那个敢于宣布她父母的婚姻为无效、她为私生女的克兰默大主教等,而被迫流亡国外的新教徒则不计其数。她终于以其暴行获得了英国人民对其“血腥玛丽” (Bloody Mary)的称谓。后来,Bloody Mary在英语中就成了女巫的同义词。她病死时,据说整个伦敦响起了欢庆的钟声,即位的就是她的妹妹、后来成为一代名君的伊丽莎白一世。她是英格兰和爱尔兰的女王,兼都铎王朝第四位(倒数第二位)君主。

⑭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Mary Stuart或Mary, Queen of Scots,1542年12月8日-1587年2月8日)是苏格兰的统治者(在位时间1542年12月14日-1567年7月14日)以及法国王后(1559年7月10日至1560年12月5日)。她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也因此成为苏格兰君主中最有名的一位。她与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即: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的表姑,别称为“血腥玛丽”)因为在位时期大致相同,所以经常被人错误的混为一谈。她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所以又是苏格兰君主中最有名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