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篇 三商案 第十八章 荔枝、飞鸟

族各有其类,物各有其辨,则君子小人见矣。

——王安石

魏铮觉着有把利刃从心底钻出,将心划开,又向上疾刺,一直刺穿脑顶。

猪市的人跑来报信,说他的两个儿子死在那间收账的铺屋里。他的老妻和两个儿媳在后面听到,急忙赶了出来,全顾不上规矩,一起尖声哭叫起来。其他小妾和下人都不敢去劝慰,全都惊望着他。

魏铮坐在椅子上,脸狞成一团,不断抽搐,活了六十二年,从来没这么痛过。颤了半晌,才从喉咙里发出一声低吼:“下去!”

小妾、婢女们忙把他的老妻、儿媳扶到后面,那个报信人和其他仆役也赶紧退了下去。堂屋中只剩他一个。他仍坐在椅上,身子仍颤个不住,整个人觉着跌进了三九天的冰河底。没有伤心,只有恨,从来没这么恨过。他的牙齿不断叩响,半晌才又从喉咙里发出一声低吼:“朱广!”


冯赛走进兴国寺,知客僧认得他,合十问讯后,便让他自行去后面禅房。

冯赛是来拜会寺中一位老僧,这位老僧法名了智,俗名叫潘高年,曾是汴京赫赫有名的巨商,他经营的潘楼酒店,是汴京七十二家正店之首。

潘高年已经年过古稀,他是扬州人,五十多年前跟着运米船到汴京,身上只有几十文钱。他先是在小食店里帮工,慢慢积攒了几贯钱。他见汴京人嘴刁爱奇、好吃南食,自己又会煮扬州鱼兜杂合粉,汴京并没见到,便恳求食店店主引介他入了散食行,花了两贯钱买了辆平盘两轮的“浪子车”,又置了泥炉、铁锅、木桶,每日推着车子上街卖粉。他的粉口味新鲜,一桶粉推出去,很快便卖光。他做事从不惜气力,从早到晚不歇脚。人都叫他“潘合粉”。不到两年,就攒了一百来贯钱。他便典了一家脚店,除了卖粉,更添了几样新鲜南食,转入食肆行。生意越做越好,资本也越来越雄厚,连着开了十来家脚店。他一直瞅着城里的店面,觉着能在皇城附近开家店,才算真有脸面。而其中潘楼最让他心迷。潘高年不但看重了它的“潘”字楼名,而且汴京正店中,它离皇城最近,就在皇城东角楼外,没有哪家地势能及得上它。

潘楼原是大宋开国初年名臣潘美的亲族所创,到神宗年间,潘家已经衰败,新党重臣吕惠卿的族亲依仗势力,低价典了过来。潘楼早已是汴京名店,便没有改名。经营了十来年,正赶上王安石变法告败、神宗皇帝驾崩,元祐太后垂帘当政,重新启用司马光等旧派老臣。司马光清除新党,吕惠卿被贬黜,他的族亲也受牵连,被驱逐出京。潘高年早就在留意,一听到消息,立即赶去商谈,那楼照时价至少万贯以上,吕家亲族三日内必须离京,顾不得谈价,结果潘高年以三千贯的极低价典买下潘楼。

潘楼一直以北食为主,潘高年接手之后,精选品类,添加南食、川饭,重新编定菜谱,又花重金到各路州请来几十位技艺精绝的茶饭量酒博士,聚萃南北菁华,一举成为汴京酒楼之首,赢得“不到潘楼醉,不知天下味”的名号。

十几年前,冯赛初到京城,人地不熟,事事艰难,辛苦一年多才勉强上道。有回他接到一桩福建客商的荔枝买卖,这是极珍贵的果品,中等一些的商户轻易舍不得买,巨富显宦他又一个都不认得,便想到潘楼,试着找见潘楼的果蔬采买,他家正巧在寻荔枝。于是双方当面验货,揭开筐盖,里面荔枝颗颗饱满,是上等新鲜的“皱玉”货品,连叶子都鲜嫩嫩的。这荔枝是论颗卖,一颗要价一贯,双方谈了许久,最终以一颗九百文成交。

这是冯赛进京后做成的最大一笔买卖,虽然只是一小筐,总共二百二十一颗,算下来近二百贯。他不但得了六贯的牙钱,又结识了潘楼的果蔬采买,十分欣喜。可是回去才两个时辰,潘楼的采买就使人来找他,他忙赶到潘楼,那采买脸色极难看,指着荔枝筐让他看,他一瞧顿时呆住:筐里的荔枝,最上面十几颗剥开放着,露出里面果肉,全都稀烂生霉。他忙又剥开十几个,全都如此。冯赛慌忙去找那荔枝商,但那是在汴河岸边偶然遇见的,又是行商,到处都找不见。他疲累沮丧之极,虽然一年多也挣了八十来贯钱,但除去赁房衣食,只剩三十贯钱,为便于行走,又刚花了十二贯刚买了头驴子。拿什么来赔?

他想到逃走,但从小就不愿服输,何况这样逃回去,也没有脸见家人故友。呆坐在汴河边反复思忖了许久,他才骑着驴回到潘楼,向那采买赔罪:“实在对不住,这些荔枝钱我来赔。不过眼下我只有二十贯钱,还有这头驴子。剩下的一百七十贯钱能不能先欠着?我一定尽快还清。”

那采买还没答言,旁边一个人忽然笑起来。冯赛转头一看,吓了一跳,是潘楼的主人潘高年。他只远远见过几次,忙躬身揖拜。那时潘高年六十来岁,身穿一件半旧的素锦袍,头戴黑方巾,精瘦矮小,极不起眼,丝毫看不出豪富样儿,只有目光滚烫灼人。

“你这后生不赖,”潘高年笑着打量,“我刚想着,你恐怕是逃了。”

“小子不敢,逃到哪里,这心债都逃不掉。”

“好!你叫什么?”

“冯赛。”

“这荔枝的事,一半要怨我们这边,你只赔一半就成。另外,我这里的果蔬采买生意以后就交给你了。”

冯赛惊喜过望,连声道谢。自那以后,他便专意替潘楼采买果蔬。潘楼要的都是第一等货品,每天量又不少,他欠潘楼的一百贯钱很快就还清了。以前他做的交易都很粗疏,潘楼于货品却极其挑剔。尤其潘高年,行事极苛细,容不得丝毫瑕疵。冯赛做事也就格外谨细起来,不但眼力迅速长进,以往随性轻率的性子也修整了许多。

最让他庆幸的是,潘高年待手底下的人一向严苛,极少温言温语,待冯赛却有些格外,不时邀他去后面院中坐着闲谈。冯赛视潘高年如同父师一般敬重,潘高年也不吝惜自家见解智慧。冯赛由此眼界大开,得益极深。

五年前,潘高年在七十寿宴上,忽而宣布将潘楼生意交给长子,二十几间脚店生意交给次子,其他生意交给三子。并立下规矩,潘家后人所得之利,不论多少,每年都至少得拿出两成来救济穷困。而他自己,则已买好了一道度牒,要剃发为僧。

众人全都愕然,只有冯赛从闲谈中知道,潘高年由于幼年贫困,吃尽没钱的苦,为赌一口气,才立志要求财致富。挣到钱也从不用于衣食享用,几十年都俭朴素淡。等真的成了巨富之后,于钱财却早已心灰意懒,只愿能来去干净,了脱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