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rimizu桑 シリミズさん(第2/5页)

大概啦。

总之,Shirimizu桑是那类东西。

从我出生就存在,而我理所当然地认定,每个人家中都有同样的东西。

不过,我意外醒悟得相当早,快要上小学前,便知道那种玩意儿仅仅存在于自家。但我不认为自家格外特殊,好比有些人家里养狗,有些人家里养鸟;有些人和祖父母同住,有些人没和祖父母同住,就是这么回事吧。

家家户户情况不一样。

说是祭祀,也没设祭坛或神龛。

只是摆在那里。

摆在内间的老柜子上。

至少摆在壁龛里嘛。

那个房间有壁龛,壁龛是空的。大伙儿没事不会过去,一直是空着。偶尔会忽然想起般插花装饰,过年会奉上年糕。除此之外,往往是任凭灰尘积累。

清洁打扫更是稀少。

柜子非常旧,推测是大正或明治时代的家具。那是类似漆器,有着葡萄褐与黑色斑纹花样的展示柜,处处磨损。把手是类似南部铁的黑色金属,乍看重且硬,其实不然。初中一年级时我不小心弄弯其中一个把手,急忙扳回原状,还是有点扁扁的。

那是极为脆弱的金属。柜子本身不新,但不是贵重的古董。

Shirimizu桑孤零零地搁在上面。

约莫是小泰迪熊的尺寸,或者是较大的婴儿,形状就像人类。嗯,它是一个人偶。

手脚短短的,头很大。倘若原本的用途是抱枕娃娃,应该是不及格的水平,也不算是卡通化的人偶,重点是搞错比例。

看起来是木制的。组合木雕的零件,涂上贝壳磨成的白色颜料,或许挺漂亮,但我无法想象最初的模样。原本就脏脏的,加以颜料剥落六成,暴露出木纹与接缝,丑恶到极点。处处龟裂,恍若没剥干净的白煮蛋。眼皮掉落,眼珠迸出,那张脸说多可怕便有多可怕。

只有眼珠的材质不一样。嵌着不知是玻璃还是陶瓷的眼珠,焦点左右不同,不知在看哪里,十分诡异。

种上去的头发掉了一大半,留下点点黑洞,外貌凄惨,像遭到蒸煮的人。虽然我没亲眼见过被蒸煮的人。

不是渐渐变成这样,而是一开始就如此。

至少我完全不记得状态良好的Shirimizu桑,母亲也没印象。我问过祖母,她小时候就是这个样子。

居然这么古老。

Shirimizu桑穿明治或大正时代的童装,应该是手工制,但不知是谁做的。颜色和图案相当古老,布料变得极薄,随时可能破损,且吸满灰尘和油脂,灰灰脏脏,一摸恐怕就会破裂。

那身破布衣上,系着不知是口水巾或围裙的东西,不再洁白。不管如何放宽标准,都是灰色。

还有许多污渍,就像吃过咖喱乌冬面的幼儿身上的围兜,扔着一个月没洗。

伸出的脚底乌漆抹黑。

我望着那双漆黑的脚底长大。小时候,只看得到脚底。年幼的我,甚至认定Shirimizu桑是一个脚脏的人。随着长高,我渐渐看见Shirimizu桑全身,但第一次看清那张脸,我打心底里震惊不已。

你们想想,怎么会有人祭祀这种鬼东西?

不,我一直说祭祀,但家里并未进行任何仪式性的行为或祭仪活动。

没有祝词或诵经。我们不会合掌膜拜,也不会低头行礼。不会投钱或祈祷,也不会与之对望。

总之,什么都不会做。

置之不理。

无视它的存在。

不过,每天都会以茶杯装水给它。不是供奉,而是给水。跟盆栽同一个等级,且不是特殊的水,纯粹是随手扭开水龙头盛一杯水放上去。不晓得是何时养成的习惯,由祖母或母亲,反正是家里的女人负责。

上初中后,这成为我的例行公事。

简直莫名其妙。

搞不好是为了防止干燥,我暗自猜测。

破旧成这样,增加湿度也是杯水车薪,想必是外表仍为漂亮娃娃时的习惯——

我决定如此解释。

那个时候是这么解释的。

习俗和祈愿大半属于这种情况吧。

原本应该是有目的的行为,可是“目的”不知不觉消失,仅仅留下“行为”。再有意义的合理行为,要是失去本义,只剩行为,等于是毫无意义的行动。这就是所谓的沦为形式吧。

实际想想,八成就是如此。

Shirimizu桑的房间似乎格外干燥,一天过去,茶杯的水便剩一半,甚至整杯空掉。那是蒸发了。

因为很干燥,毫无湿气。毕竟房子非常老旧。

我家是不断增建再增建,拼接成的老房子。

面对马路的部分较新。由于是店面兼办公室,新颖没什么不好,约莫是我读初中二年级时重建的。说是重建,并非全部打掉重盖,而是如同字面的意思,重新盖过。

连接的主屋部分依然是旧的。

主屋经过至少三次的增建与改建,最古老的部分屋龄将近七十年。每一部分的建筑时代不同。墙壁也一样,从京壁(2)、灰泥墙到板壁,不协调地连接在一起。

再过去还有屋子。

主屋与别的建筑物相连。

不,原本那边才是我家。

那边更古老、更陈旧。我觉得落成以后,至少历经二百年的岁月吧,是一栋宛如在古装剧中登场的日式房屋,属于文化财产的等级。

不过,这栋建筑物无法成为文化财产。怎么想都没办法。

因为不曾受到良好的维护。

不论是屋顶、地板、柱子,都拼拼凑凑,这里修一下,那里改建一下,面目全非。排除细节,那的确是一栋老屋子。然而,仅仅看上去陈旧,无法分辨究竟属于哪个时代。

简言之,成为一栋只是陈旧的古怪建筑物。

倘若善加保养,起码能成为县的指定文化财产。这么一想,感觉有些遗憾,但一直在使用,会改变是理所当然吧。

毕竟有人居住。

不……

也不算。没人居住吗?

虽然不时会使用,但后来加盖的主屋才是住处。家人主要在主屋生活。

我们家人口不多,不是够资格上电视的大家族。

这十年来,兄嫂生了孩子,多出两个人,但祖父逝世,我离开家里,加加减减又扯平。即使我回去,也是八个人。四代八人,并不算多。

光主屋就足够居住,还有多的房间。不需要三栋相连,像旅馆似的大房子。

先有老屋,然后增殖般盖起主屋,渐渐地,生活据点转移至主屋,又加盖作为工作地点的店铺——

过程大约如此。不过,即使不想拆掉旧家,反正土地多得是,在新的地方另盖房子就行,根本没必要连着。为何是增建?这一点我不懂。

旧家、主屋和店铺,围绕庭院呈“ㄇ”字形建造。

祭祀Shirimizu桑的场所,就是旧家的内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