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攻击命令系统1(第3/4页)

②尼迪伦企图攻击元濑顺子。

为何不选第一和第二,而选第三呢?理由或许如下:第一种方法是用10万元买回照片,对于大使级人物而言,10万元算不了什么,但是尼迪伦(也可能是帮尼迪伦拿定主意的莱普顿)明白此方法的愚蠢与危险。常有人说:如果答应依勒索者之言行动,以后永远都可能受其控制。尼迪伦他们害怕这点。

由于元濑顺子所持的照片是拍立得相机所拍摄,只有一张照片,只要买回,似可认为能跟绝后患,但那时错误的观念。

确实,拍立得相机只能拍摄一张照片,也无底片,但,若予以影印,理论上却可获得无数的“敲诈材料”,因此,尼迪伦当然不会采行以十万元买回的方法。

至于第二种借助日本警方力量的方法呢?警方或许不会以公开尼迪伦的把柄而逮捕嫌犯,但却必须向日本外务省报告经过。

一国的大使因女性问题受到勒索,这可以说是其所代表的P国之耻辱,尼迪伦当然不希望张扬开来。何况,勒索者背后还存在着美国记者,假定顺利逮捕嫌犯,但是该记者将消息传回国内“向P国大使勒索的日本少女被逮捕”,并附上影印的照片,那么,逮不住嫌犯岂非毫无意义?

基于以上的分析,尼迪伦采取的第三种方法。

③攻击命令是由尼迪伦传达莱普顿,再传给武宫。

虽说“尼迪伦下令攻击”,但是否直接指示杀死勒索者还是疑问。实在难以想象当上大使之人会轻率下达这样的命令,因此,第一阶段很可能是尼迪伦向莱普顿说明原委,希望其处理善后(尼迪伦叫元濑顺子等候5分钟,是为了与莱普顿商量,而莱普顿当场想妥反击的方法,教尼迪伦如何回答顺子)。第二阶段则是莱普顿指示武宫,要他至新桥的咖啡店监视,另一方面则派两位P国大使馆的女性,穿着红色衬衫当诱饵。

④武宫跟踪顺子,查出其住址、姓名,再想出攻击的方法。

对于当过警官的武宫而言,跟踪顺子是轻而易举之事,在查明其身份的同时,也调查清楚其个性、兴趣等等。(这是为使攻击成功而进行的准备性调查,藉以决定攻击手段)武宫可能在顺子住处附近查访吧!而知道她是《周刊SSS》的读者,也知其最近曾在该杂志投书谈及与美容整形有关的问题。

再次,我们要想到武宫干刑事的时代,曾热心研究过犯罪手法(他甚至为此而自误前程),亦即,他很清楚采取何种行犯罪法时,警方会如何研判。因此,若据以利用,应可误导警方的侦查方向。

然而,这次的行动中,即使成功杀死元濑顺子,若她持有的照片因而公开,也等于白费心机。可是,若以寻常手法杀她,警方绝对会调查其交友关系,以及是否遭人怀恨等等,则将无法防止照片被发现。照片一旦被发现,不仅杀死顺子变成毫无意义,也将被查出勒索情事,反而令事态更形恶化,武宫本身也会惹来麻烦。

那么,没有办法能让警方不调查被害者的身边琐事吗?

结果,武宫想出陆续攻击当红女星的变态影迷顺手狙击女护士之方法。顺子的邻居都看过她在《周刊SSS》上的投书,刑事们也会得知,而认为该封投书是惹来炸药包裹的原因……松永和中根也注意到这种推定多少有些勉强。因为,在顺子住处的炸药事件中,刑事们事实上并未在附近查访。原因大概是顺子还活着吧?如果死了,当然刑事会这样做,也会在查访中知道顺子向《周刊SSS》投书之事。但,在知道此事实的同时,更会知道炸药事件的数日前,也有一位男人曾收集过顺子的资料!

武宫会没有考虑及此吗?

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后来获知了,但在目前的阶段,松永和中根二人暂时不理会这项小矛盾。

当然,也有可能是几天前的4月3日和5日,电影院发生小型爆炸事件,成为使武宫得到利用“爆炸事件”的手法之直接契机,亦即使用同样倾向、同一手法的犯罪,很容易被视为同一人犯罪的事实。(武宫在两年前欺骗检察官和法官的嫁罪行为,也是利用此一原则)女明星宝村由乃以后之对象,武宫是明知不会被引爆,仍寄送“礼物”,因为,就算未引爆也无所谓……之所以不在第一次就将炸药包裹寄给元濑顺子,是希望因先前有过两椿同样事件后,能被视为“这次也是同样手法”!

尼迪伦4月16日回国,很可能是怕调查进行之间,将他牵扯入事件吧!当然,也可能时避开被勒索的风头!

那么,关于爆破巴士和预告爆炸方面,又是怎么一回事?

①9月8日,莱普顿知道田丸冴子对尼迪伦的事有着奇妙的关心。

依田丸冴子之言,她是问平日较熟悉的副书记官有关尼迪伦的住院地点,或许,副书记官告知莱普顿。另外,莱普顿也知同一天中央日报社向情报官询及相同问题。

为何现在才调查尼迪伦的住院地点呢?莱普顿怕因此会被查出高级女侍应生双叶米子和尼迪伦之间的丑闻(既然《P·S》报有报导,可知或许在P国内,此一谣传已广泛地扩散,但是,社交圈内的谣传和报纸视为事实予以报导的内容,人们的观点及所受之影响不可同日而语),更怕被循此线索查出4月份的“炸药事件”,所以绝对不希望让尼迪伦和大宫壮年病医疗中心的关系泄露于外。

②莱普顿又命令武宫采取行动。

如果未采取任何行动,允许田丸冴子在大使馆继续上班,早晚会被她以某种方法获知尼迪伦住院地点,至少,电话通讯簿保存于她能够阅览之场所。当然,可以让她辞职,或撕掉电话通讯簿的部分内容,但若采取此种手段,反而会更加深中央日报社的怀疑;倒不如设法让她无法上班!

莱普顿和武宫可能就是这样判断。对莱普顿而言,一位日本女性的生命,根本无法和自己国家的名誉相比拟。

③武宫再次让“是政小僧”成为凶徒。

4月份的成功让武宫有了自信,因此,才想到再藉“是政小僧”之名攻击田丸冴子,这样做的话,调查当局会认定凶徒是有爆炸狂热的20岁左右之青年,而且也不会从被害者身上调查动机,武宫和莱普顿两人又能躲在事件背后。

但,事态紧急,无法采取寄送炸药包裹的方法,何况,那样做也可能又是未被引爆。

所以,武宫从4月的经验中联想到一种方法,亦即应用狙击一人却伤及数人的方法论,也就是说,当田丸冴子在某一场所时,使周遭数人也受到伤害,伪装成乍看是毫无目标的变态狂之行为,这时若留下“是政小僧”的签名字迹,必定能误导调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