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第2/3页)

可是,沈明洲做到了。

邵炼简直想将过去专家教授们在他这里碰的壁全部告诉沈明洲,顺便预言这群习惯经验主义的学究们,将会再次遭到打击。

但是,他犹豫许久,独自回味了光辉历史之后,敲下了结束语。

“晚安。”

有趣的经历,应该沈明洲回国讲给他听才对。

毕竟,他已经是温和善良的大人了。

结束了和邵炼的对话,沈明洲正随着代表团忙忙碌碌的为展示准备。

解说展板、演示程序还要检查整个项目之中的逻辑链。

哪怕早就循环往复审视了无数次,面对即将到来的全球展示,仍是叫人紧张不已。

中国代表团的区域,总是引人瞩目。

自从上午的面对面交流结束之后,沈明洲随时都能收到陌生的视线。

探寻的、好奇的、轻蔑的、鄙夷的。

各式各样,十分新奇。

偶尔有其他国家选手经过,还能听到他们低声的闲聊。

“看,沈明洲,那个跟约瑟夫说自己创立了新谷歌。”

“不不不,是超越比尔盖茨。”

英语系的学生,总会肆意在黑发面前谈论观点。

小孩子们从小受到的张扬式教育,必然不会去照顾中国人心情。

“嘿,亲爱的,不要背后议论你不懂的事物。”

郭嘉良忽然出声,下巴一扬,无比骄傲,“以后你们都得用沈明洲的系统。”

那些孩子回以笑声,只当他在开玩笑。

沈明洲自制系统大约是大赛的内部专供笑话。

只要稍稍一提,都能快速的找到共同话题。

“你知道沈明洲吗?”

“哦,你是说那个讲述自己创造了一套独有的操作系统,却用一台无人机参加比赛的中国人?”

一旦走出国门,任何举动都会带上国家地区的标签,弄得指导老师听到这些话,都有些气闷。

沈明洲说的系统虽然夸张了一点,但是不代表未来做不到好吗?

他们见了沈明洲的无人机,传输建模的那套系统,确实不像基于WIN或者SYOS之类的常见系统。

即使不能断言这就是实现远红外调整、太阳能建模的新系统,也不能说沈明洲不靠系统参赛,系统就是假的吧?

因为,无人机“蜻蜓”真的超级厉害!

郭嘉良反驳了那些孩子,转头试图安慰,“沈明洲,用不着介意外人的目光。”

“你是跟诺奖选手阐述过未来梦想的人,跟那些嘲笑你的人起点都不一样了。”

沈明洲听得茫然。

郭嘉良握起拳给他打气,“打起精神!”

“啊。”沈明洲摁着展板给了个回应,“好的。”

态度过于冷淡,郭老师表示受伤。

他凑过来低声开解道:“这些人只是因为没有见过蜻蜓所以才会说出这些话。我看了,蜻蜓的操作系统非常优秀,绝对符合你所说的各种性能,而且老师相信,用不了几年,这套系统一定能研发成功。你不用沮丧,我们未来还有很多时间。”

“我没有沮丧。”沈明洲哭笑不得,“我知道系统肯定可以研发出来。”

“那就好!”郭嘉良满意的拍了拍肩膀,郑重其事的说道,“放心,我们和祖国是你坚强的后盾。”

沈明洲发现,郭嘉良老师虽然不负责项目专业性指导,但是特别的热血。

祖国、未来,可能是他的口头禅。

落地美国之后,他带领着团队时时刻刻耳提面命国家荣誉,看得出对这项比赛格外重视。

虽然沈明洲保证,郭嘉良一定没有听懂万物系统构造,但是他觉得,郭嘉良就算理解了别人的诧异和惊奇,也会对他说相同的话。

鼓励、鼓舞,绝不会混在人堆里随波逐流的展开嘲讽。

浑身上下都充盈着正气。

“谢谢。”沈明洲真诚的说道,“郭老师帮我扶一下展板,我想看看高度。”

一直独立自强的沈明洲开口请他帮忙了!

郭嘉良感觉无比满足,乐颠颠的扶起轻飘飘的展板,笑得特别开心。

这两天,不少人都呈现出一种迷之焦虑。

他们发现了一个也许会改变世界的新突破!

但是这个突破的疑似缔造者邵炼的电话打不通了!

诚然,邵炼曾经失联十年,现在消失两天,根本够不上什么重大事件。

可是,无数人急切的想要知道,道听途说来的那套系统,究竟存不存在。

就在大家焦虑紧张的时候,音讯全无的邵炼忽然在推特诈尸!

邵炼:回国十年一无所成,现在退休在家养花喂鱼下象棋,花钱支持一下我家小朋友搞研究,多的不说,系统我不懂、研究我不会,祝大家万事如意。

发完退出,评论转发一律不回。

但足够关注这件事的所有人,得到这条消息的截图、转发、原文。

邵炼用的中文,扔进翻译器里感觉就像是说了一段谜语,叫人忍不住猜测。

还好,中国学生遍布各处,教授们随便找找都能抓住一位给他讲解中文的博大精深。

留学生慕名观看传说中的邵炼发布的消息。

什么养花喂鱼下象棋,简直充斥着老爷爷穿着老头衫大裤衩拖鞋,在街边跟玩伴下象棋的温馨画面。

面对导师严肃正经的求助,他只觉得这位邵炼先生是花了十年,成为了段子手吧。

留学生说:“在中国,这句就是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的意思。没别的特殊含义或者暗语。”

导师又问:“那太阳能和无人机的系统,到底是谁做出来的?”

“看这推特的意思,是沈明洲。”

邵炼不承认,但跑不了学生。

凡是对系统怀有目的的人,都将目光投向了全球科技大赛展示阶段。

一开始,只是大量能源研究和无人机涉及门类的专家们对比赛感兴趣。

现在,扩大至了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机械工程。

组委会收到的问询电话,多是来自各个工科教授,专业复杂得无法归纳出一个相似点。

唯一相同的是:他们在问沈明洲。

展台区域、展台号码、开放参观时间,全都问得详细。

甚至有人提出要查看沈明洲的档案信息,组委会赶紧拒绝。

这是再权威的专家也得遵循基本法。

要看学生的参赛作品,那还是亲自来现场吧。

比赛展示阶段还没开始,沈明洲就有一种……被人沉默围观的感觉。

参观民众进场之前,周围的选手们就带着若有若无的审视眼光,盯着他的展板看。

虽然都是走马观花的看,可他们走到沈明洲这里,脚步明显一顿,连视线都要集中一些。

全球赛的展板,比国内做得更加详细。

连展板上占据显眼位置的图片,不是无人机的外观,而是一张三维透视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