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第2/3页)

苏寅生也知道他这个习惯,早已和吕飞沟通过,将他日常的10公里跑列入了他的日常体能消耗之中,并加以观察。

而除了基于完成日常任务的目的外,10公里的越野跑同时也是融合属性点的日常训练需求。

在从尼轰回国的飞机上,因为沙雕系统数据存储空间不足的原因,苏哲只得将声望值兑换为了自由属性点,并在考虑后,将属性点分别添加到了敏捷、爆发力和耐力上。

但是他如果想要使这些新增的属性和自己的身体素质完全融合,还需要完成大量由系统指定的训练。

在二次兑换并使用属性点后,苏哲逐渐察觉,这个添加属性点的操作,更像是系统针对人体进行的潜能开发,只不过这些开发的表象是以属性点的添加作为掩盖,其后通过一系列的训练计划制定与施行,达到’增强对应属性’这个目的。

这个发现让苏哲不由地在心中惊叹,如果这个猜想真实的的话……那么将系统的训练计划整理后,交由其他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完成,最终同样能够达到潜能开发的效果吗?

这个想法让苏哲心中有一些火热,但现下还无法验证他的这个想法,只能将这个猜想压在心里,并计划在之后,将系统的训练计划整理成详细的文档,以备在有机会的时候尝试验证。

踏踏踏……

在空旷的室外训练场中,此时只有苏哲一人还在继续着10公里越野跑的训练。

体育频道的工作人员原本已经都撤走进行第二日的直播准备工作和素材整理工作,只是今晚的设备检查维护时间因故拖后,于是才有了一个技术人员发现苏哲竟然在晚上已经完成全部训练之后,还在独自加练。

技术人员当即将苏哲深夜加练的小视频发到编导手上时,编导二话不说带着摄影师又回到了训练场旁。

几人都没有打扰苏哲的意思,而是打开了纪录片摄制专用的机器,在一旁安静地记录跑道上那个正在孤独跑圈的人。

这天夜里,这个小编在微博的推送上发了一条感慨万千的内容:【没有谁的成功是容易获得的,天才的背后,掩藏的是人所未知的自律与辛勤。】

在运动员们都休息了的深夜,教练组同样也在为运动员的各项数据、训练状态、技术调整细节等问题而无休。

短跑组的教练组办公室中,以苏寅生为首的几个教练员正在逐个分析眼前的运动员资料。对于这些技术、状态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运动员而言,即便已经有了基础的训练计划打底,但他们次日的训练内容,都有可能因为前一天的训练状态、表现出的问题等等,需要临时进行微调。

教练组当前的工作,就是从训练录像、训练数据表格等材料中,分析某个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和方向是否需要再进行细微调整。

短跑组中,在本次的世锦赛里真正要参与单人项目角逐的,实际上只有苏哲一人。

赵志宣与孟浩在全国田径大奖赛总决赛上,终究没有打开10秒10的成绩。

其中,赵志宣虽然在半决赛中刷新了个人pb,跑进了10秒13,但在决赛中出现状态起伏,最终以10秒21的成绩,败给了孟浩,获得了亚军。

是以,组员中,除了苏哲外,剩余人员的训练重点,都集中在4*100米的接力跑上。

此时,短跑组的协同教练张烨正在不断回看接力队的合练情况,眉头锁死,显然队员的训练效果并未能达到预期。

4*100米是当前田径队中唯一能够迈入世界级赛事的集体项目,在过去的几年中,4*100米的国家队也凭借着陈志的带领,在亚洲获得过较好的成绩,甚至在上一届奥运中,还曾跻身前五。

但是随着队伍中原有的老将刘汉江退役、陈志受伤后,当前的4*100米田径队可以说是到了近几年中最弱的时期。

本届世锦赛,田管中心已经考虑过老将刘汉江退役和陈志受伤未能参赛带来的影响,对于本次世锦赛的参赛目标已经调低至进入决赛、保七争五。

但是如果想稳稳地进入世锦赛的决赛,目前的这支队伍,至少要跑出38秒50以内的成绩,才能在比赛之中有所保障。

目前暂定的4名正选队员中,赵志宣个人pb/sb(赛季最佳)10秒13,孟浩pb/sb10秒16、10秒17,王钦个人pb/sb10秒18、邱新楚个人pb/sb10秒19。

理论上,四人的平跑成绩最佳状态已经可以到达40秒67,但在实际训练中,目前最佳成绩暂时还在38秒70上下徘徊。

四人中,成绩与速度较为稳定的只有赵志宣与孟浩二人,同时两人也是4*100的短跑队老队员了,在常规状态下,他们两人基本可以将平跑成绩稳定在10秒20上下,同时交接棒技术也已经较为成熟。

而暂时作为正选入队的王钦和邱新楚二人,在平跑上的发挥就十分飘忽,状态好时能够连续跑进10秒20,但也有可能下一秒,两人的成绩就滑落到10秒35开外。

为了稳定两人的平跑成绩,苏寅生已经准备了一系列的预案。

而同样在队伍中训练的王铭、江中岩、孙伟同,这3人的状态倒是较为稳定。

其中,王铭与江中岩训练中的平跑成绩,基本能够维持在10秒30上下,孙伟同则在10秒40之内,偶尔跨过10秒35的关卡。

在观察了5个训练日后,苏寅生、张烨等人对已有的队伍进行了重新的整合,所有成员划分为2个不同的组合。

分别是:

第一组:赵志宣、邱新楚、孟浩、王钦;

第二组:赵志宣、王铭、江中岩、孟浩;

之所以拆分出两个不同的组合,也是邱新楚与王钦在个人状态上的飘忽给教练组带来的压力所致。

当前,这两个组合各有优劣。

第一组的成绩,在邱新楚与王钦状态较好时,可以直指38秒70,但若两人状态不稳,则随即跌落至39秒上的成绩。

第二组的成绩则与之相反,始终稳定地保持在38秒90上下,同时随着训练的增加与默契的增强,成绩在小幅度地向上攀升。

在两个组合中,可以说都缺乏像陈志那样的定海神针级别的选手。

在过去的赛事中,赵志宣第一棒起跑可以保证一个不错的第一棒成绩,有陈志坐镇第二棒后就能迅速与其他队伍拉开距离,同时,经验丰富的老将刘汉江坐镇第三棒,他的弯道技术极佳,状态稳定,通常能将优势保持不至落后,最后有孟浩全速奔跑、冲刺第四棒。

这样的黄金组合,在过去几年中,为中国的4*100米接力跑带来了一个成绩高峰,但在本次的接力赛中,教练组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在拆东墙补西墙。

王钦、邱新楚两个选手,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弯道跑技术,但是技术上相对还是有所缺失,故而教练组最终将一直跑第四棒的孟浩调整至第三棒,将冲刺任务交给了王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