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大国崛起(27)(第2/3页)

来吕家逛过一圈后,嬴政回去便一脸关切地表示秦国能坐到咸阳宫来开会的基本上都是马上马下折腾过的,身上的暗伤不提,单单关节炎就少不了,每年冬春天寒之时最是难过,为表体恤,他打算改装一下咸阳宫。

于是咸阳宫敲敲打打好一番进行装修,嬴政让人在咸阳宫正殿下头铺了一若干道小小的烟道,每到秋季就开始烧炭,烘得整个一个咸阳宫正殿都暖融融的。

如此一番,每到了咸阳宫开始加暖气的季节,大朝会的气氛就格外和煦,大家坐在垫子上,屁股下头暖呼呼的,身边也是暖呼呼的,别提有多让人昏昏欲睡了。

而就在这一派和谐的气氛之中,嬴政将一部分政务的处理权从吕不韦手中拿了过来。

吕不韦是秦国相邦,他的手上掌握着全国的政务,在以往,秦国的所有政务被送到嬴政手上之后都要在吕不韦手里过一遍,并且已经基本处理完成后的。

这并非是吕不韦刻意摄权,而是这就是相邦的职责所在。

王和政府是不一样的,王是国家的领袖,而实际政权在政府手上。

代表政府的便是秦国的相邦,国家如果出了什么问题,相邦需要第一时间承担责任,有些类似于后世家族产业的家主VS公司职业经理人。

若是遇上平庸的或者年老的家主,职业经理人自然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当年轻聪慧又有满腔激情和抱负的家主上位,自然要将部分管理权从经理人手中取回。

就在别国的探子宛若嗅到血腥味的鲨鱼一般兴奋起来的时候,吕不韦掀了掀眼皮,就将如今的政务决策权交到了秦王手上,自己只在旁辅助,甚至借口自己年老眼衰,请秦王立左右丞相辅助他。不过,后一点被秦王拒绝了。

秦国的权利以一种他人难以想象的方式进行了平稳过渡。

但在这之后,其实也有不少人在等着看热闹。

秦国使用的郡县制在集权的同时也会带来了旁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工作量,同样是相邦这一等的职位,秦国的相邦所要处理的职务比起其余六国的相邦要多得多,这份工作量也使得丞相府内辅助的小吏数量极多,而毫无准备的秦王又怎么可能可以靠一个人的力道吃下这份压力。

但令人意外的是,嬴政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当时他自己的班底还没有建立起来,一切只能由他自己来,所以他就给自己定下规矩,必须每天看完一石的文件。

他此前已经有了基础,几乎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实在不明白就去请教吕不韦。除了相邦之外,吕不韦还是他的太傅,请教自己先生有什么好害羞的。

后来也同样日日加班的吕安看他实在可怜,再看看嬴政缺少睡眠似乎停止生长的身高,明明是兄长却比人家亲妈还操心孩子身高的吕小安就建议他将公文的载体由简牍换成纸张。

纸张的承载能力远比简牍更强,虽然公文不见得减少,但起码不用拿着那么累。

他还动手改了一下纸张的形式,送上了一份奏书样本,这种新奏书用廉价易得的竹纸为原材料,然后将其折叠,书写时候可以展开是一大张纸,但运送和阅读时候就巴掌大。

这种制作简单运送方便的文书形式立刻被嬴政接纳并推广,不过在比对了一下可记录文字的数量之后,嬴政还是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看完四十斤的文书。

吕安虽然担心弟弟的身体,但在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他弟弟活蹦乱跳,还有时间听音乐娶媳妇之后也就随他去了。

一直到现在,秦王已经渐渐组成了一支独属于自己的团队,吕安和尉缭也属于这支团队中的一员。再过两三年,最多不过三四年,秦国的朝堂之中的中流力量就会被渐渐替换成他们这些秦王的亲信了。

想来也知,届时免不了还要有一场新老碰撞,不过在那之前,秦国最大的问题还是外来势力和本土势力之间的互斥,不过这一点嬴政已经开始着手处理了。

年轻的秦王打算将嬴姓家族和秦国政体切割开来,他想要建立的是一个集合“百家之氏”的秦国朝廷。

他想要真正开创一个举贤任能的时代,他想要彻底废除血缘能够带来的一切益处。

但他也非常清楚,要真正走到这一步,赢家的血缘家族恐怕也会站在他的对立面,到时候他的所有血缘亲人都可能会是他的敌人。

但他打算试一试。

他要做的,是开天辟地以来前所未有之举,要开创的更是前所未有的一个时代,是被之前所有人都要仰望的一个时代。

嬴政其实不知道这条路会不会成功,但他坚信,路是人走出来,不过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总不能比秦国一路走来的路更难就是了。

而他也相信,他的身边会有许多人愿意和他一起走这条路。

弟弟要搞事,当兄长的能怎么办,自然只能陪着他,更何况吕安本能地觉得,嬴政走的方向是正确的。

在昨日酒宴之上,他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嬴政说出自己的梦想之时,那一直温和笑着的高渐离猛然间僵硬的身形,以及此后在他眼眸中瞬间燃起的熊熊烈火。

那是渴望 ,也是希望。

天下有才之人不知凡几,又不知有多少为“血缘”和“身份”二字所缚,能逃脱者有如凤毛麟角,而多数则是被拉着沉溺入泥潭。

清晨醒来还趴在塌上的吕安忽而心念一动,他恍然间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六国不要的人才,他们完全可以要啊。

一夜安眠过去后,翌日清晨,吕安铺纸研墨,一道奏书顿时一气呵成,这一想法与秦王政一拍即可。

半月后,秦王以《招贤令》征集天下之才。不限国别,不定血缘,自觉贤德孝廉者皆可入咸阳一叙。响应者众。

此后,秦国又将税法变革进行了进一步细化,第一次推出了秦国国籍一说。

秦国出生并且有本地户籍者自动入秦国国籍。凡入秦国国籍者,税率、待遇均有优待,当然,既然享有这份优待也有自己应尽的义务,那份义务总结起来只有四个字——保家卫国。

细分起来则是有遵守秦国法律、维护秦国安全、依法服兵役民役等,和如今生活的差别并不大。但其中有一条最为重要——秦国不接受双国籍,即一旦加入了秦国国籍,便必须要放弃在别国的一切政治权利,且在秦国犯法后即便逃到他国,秦国也有追究到底的权利。

这一点自然主要针对秦国大量的客卿,如果加入了秦国国籍他们就不再是他国来的打工仔,而是彻彻底底的秦国人,这是秦国对他们的一种接纳态度,以后他们将不再是客。

是接纳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成为了秦国人之后不再拥有后路,他们必须要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决定负责到底,合则来不合则散的打工思想将彻底结束,他们的子孙也会随着他们加入秦国国籍,自此需要在秦国服兵役,这其间种种让不少人都有些难以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