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第2/2页)

左丞相上前一步,道:“皇上,刑部不得滥用刑,没问出东西也正常。何隶私匿粮草只要他没销毁,总能找到,也不急于一时。现在眼下要紧的,是尽快将添补的粮草送到北关。”

“户部来报,说库中粮草不足,还要分往其他关隘。”皇上也十分头疼,他原以为粮草不成问题,也的确,如果没有这出事,粮草必能支撑到战役结束。再不济,过三四个月南方的粮食也能丰收一批,可以再补。但现在,库存中粮草却成不足之势,各处都要粮,也不能只紧着北关,不知道这中间是否还有侵吞国粮之事,暂且不是查的时候,只能先以眼下为主。

下面官员议论纷纷,都觉得这事难办。

皇上原本也有猜忌这事是否与三皇子有关,但刚才左丞相极力要

求把送粮的事放在首位,没有拖延运送的意思,应该可以解除想对军中不利的嫌疑,左丞相没嫌疑了,三皇子自然也没有了。

有官员站出来提议,“皇上,臣以为可以向民间征粮,以银钱作为补偿即可。”

“不可!”有官员反对,“如此粮食的市价一定会抬高,届时朝廷给的补偿也不够买粮,百姓生活困苦,人心也就不稳了。”

又有官员说:“臣觉得,征粮是个办法。但要采取自愿,出够一定数量,可减些税,想必这样百姓就不会有怨言了。”

“此法不妥。”反对声接踵而至,“之前因为征兵,已经减免了部分百姓的税收,这次若再减,国库就是吃紧。国库紧缩,无论是养兵还是护城,乃至修桥铺路都会金银不足。皇上是明君,不忍百姓受苦,故而税收并不高,如果连剩下的都收不足,日后用钱堪忧,大川堪忧啊!”

话都说到这儿了,皇上也没有减免的意思,此法肯定是行不通了。

此时,有官员道:“皇上,只臣等几人,怕是难尽快想出合适的法子,不如请其他大臣一同商议。另外,四皇子为皇上分忧,已前往北关,想必其他皇子也想为皇上分忧而不得法,不如皇上请了其他皇子来一同商议吧。事关重大,多个人总是多份力。”

皇上考虑了一会儿,说:“大皇子身子不好,让他将养着。二皇子未涉朝中事,经验不足,也罢了。四皇子既已出征,也帮不上忙。那就只剩下三皇子了。李甸!”

“奴才在。”李公公道。

“去传旨,让三皇子明日上早朝议事。你们都散了吧。”

等诸臣离开后,李公公给皇上上了一盏荷花茶,见皇上依旧闷闷不乐的,劝道:“皇上,诸位大人都是朝中的老臣了,一定能想出合适的法子,您就别操心了。天热暑气重,您要保重好龙体才是。”

皇上喝着茶,心火消了几分,“就怕他们议来议去也没个结果,只一味耽搁了送粮,边关不稳啊。”

“若大臣们想不出,您再招别人来想便是了。我大川人才济济,不缺聪明人。”

皇上将茶杯一放,“说到聪明人,朕到想起一人。”

“不知皇上说的是……”

“祁襄。”

李公公恍然,“祁公子啊,那是有些主意的。这次征兵之事,皇上也多次跟老奴夸赞过呢。若诸位大人想不出法子,皇上也可唤他来一问。皇上去了他的奴籍,他恐怕正愁不能报答皇上呢。”

这话说得皇上高兴,点头道:“若明白议不出,就传他吧。”

三皇子被解了禁足,行事倒很是低调。上朝议了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皇上并不满意,但也不能要求什么。大臣也没能提出更有利的法子,朝堂上乱得很,惹得皇上头疼。

于是下午,李公公亲自去接了祁襄进宫面圣。

“草民祁襄,叩见皇上。”祁襄跪地行礼,如今他已经可以自称草民,比上回进宫是好了不少。

“起来吧。”皇上累得很,也不欲多说闲话,只挑了重点的说:“现如今库中粮草不足,将士征战无粮草供应必然大乱人心,你可有法子度过这一难关?”

皇上没提粮中掺石的事,也是不欲让祁襄知道太多。

皇上不提,祁襄就更不会提了。他先前就在想能不能等到粮草不足这个机时讨些好处,没想到机会这么快就来了,原以为怎么也要多打几个月才行。但他并不觉得高兴,粮草不够,就意味着白君瑜会有危险,这其中的值与不值,祁襄心里有竿秤。

由此也可见,这次的粮草问题,不是皇上心里不够有数,就是应该充足的粮草有一部

分神不知鬼不觉得地消失了。不过这跟祁襄也没什么关系,制度上的疏漏他说得也不算。

祁襄重新跪下,道:“草民确有一法,但这之前还得求皇上一个恩典。”

“你想要什么?”皇上并不喜欢以权换物,但眼下他不得不听。

“这法子涉及经年之事,所以希望皇上听后不要怪罪于草民。”

这听上去不像是多严重的事,既如此,如果祁襄真能帮他解决此事,又何谈怪罪呢?

“你直说便是。”

祁襄低头道:“草民的父亲当年征战时,为防有人在粮草上动手脚,分别在几处设置了仓库,偷偷将没用完的粮草送到那边保存,跟朝廷上报没有剩下的或者只剩下小部分。那些仓库草民没去过,但若没人查抄,粮草应该都还在。草民知道地点,可以呈于皇上,以解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