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新苗(第2/3页)

“是!贫僧谨遵法王钧旨!”慧明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趴在了地上。先冲着声音来源方向磕了三个头,然后满脸虔诚地回应。

“去吧!”茅屋中,又传来了清晰地命令声。镇定且干脆,宛若出自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之口。

“贫僧告退!”慧明又毕恭毕敬地行了个礼,倒退着走出花园。虽然从始至终都没看见那位法王长什么模样,却已经紧张得汗流浃背。

“太平公主的请求,不妨也答应下来!”茅屋中,再度传出了法王的吩咐,不是给慧明,而是给白马宗宗主慧范。“最近大唐太安静了,总得有些波澜,才能令世人更加明白,我佛的慈悲!”

“是!”慧范的身体哆嗦了一下,立刻弯下腰去,郑重行礼。

在他身侧的菜畦中,几支刚刚破土没多久的曼陀罗花新苗,随风摇曳!

……

“师兄,师兄,你看这是什么?”郭怒用陶盆托着几枝细细的新苗,风风火火地闯进了书房。

书房中,张潜正在跟王毛伯两个人,琢磨如何最大程度将风车上的既有配件,利用于水车。闻声抬起头,朝郭怒手上看去,恰看到两片熟悉的叶子,在阳光下微微摇曳。

“玫瑰,你从哪找来的?”顾不上再管水车,张潜丢下碳笔,纵身而起。直接落在了郭怒身前,一把抢过了陶盆,端在眼前仔细打量。

的确是玫瑰,不是月季。虽然还没长多高,茎秆上已经能看到细细的小刺。鹌鹑蛋大小的叶子边缘,也能看见尖锐的锯齿。

“一位朋友家,他家祖上有人给隋炀帝做过花匠。”郭怒笑了笑,满脸得意的炫耀,“他家里至今还养着各种各样的花卉。这东西名字就叫玫瑰,跟师兄你去年说得一模一样。早在汉代就有人种。但最近几年风行的,却是波斯种和汉种混接,每年可以从春天开到入冬,并且入冬后搬进屋子里,烤上火盆,也能继续照开不误!”

“就是它,就是它!跟你那朋友商量一下。他有多少,咱们买多少。在我的庄子里,先种几十亩出来。再种几百棵在花盆里,冬天好挪进屋子!”张潜兴奋得直搓手,命令声也显得有些语无伦次。

从去年秋天找到现在,他终于把做提炼精油的最佳原材料给找到了!怎么可能不激动莫名。

要知道,玫瑰花的精油含量,是菊花的上百倍。并且只要温度合适,养分跟得上,此花一年四季都能盛开不断。

“几十亩,恐怕弄不来那么多花苗。”跟着张潜做了这么久花露,郭怒还是第一次,见到自家大师兄为了一个花苗而激动到如此地步,犹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地回应,“大师兄,这个玫瑰,精油会很特别么?”

“有多少你要多少。然后,请他帮忙收集玫瑰。这东西是插枝的,从枝干上剪下一条来,插到湿泥里头,就能生根。非常好种!”张潜心中兴奋未消,毫不犹豫地摆手,“至于精油是否特别,等花开之后你自己提炼一些,配成花露就知道了。可以说,有了它,花露才能真正称为花露!”

这话还真不是他信口胡柴。根据他去年刚开始做花露之时,查到的资料。玫瑰花精油,堪称精油之王。非但气味而浓郁可人,并且天生就具有令人精神愉悦和催情的双重功效,用来调制香水的话,再合适不过。

并且,玫瑰精油还具备除痘、消炎和减轻雀斑颜色的功能,直接满足了女士们的多方面美容需求。把此物加入六神花露之中少许,就能让花露的档次迈进一个新的台阶。而那些加了迷迭香的所谓大食国正宗花露,届时恐怕降价到二十文一合,都未必还会有人问津。

“这东西喜阳不喜阴,也不喜欢黏土,还怕涝。种在远离河岸的坡地上才好!”谈起种植,王毛伯可比郭怒和张潜两个加一起都在行,在旁边听得心痒,忍不住低声插嘴。“另外,这东西需要鸡粪。根部放了鸡粪,花开得才更香!”

“你以前种过?”郭怒和张潜诧异地扭头,齐声询问。

“没,我家地少,以前种粮食都不够吃,哪有胆子种花?但是见别人摆弄过!”王毛伯咧了下嘴,讪讪地摆手,“长安周围,很多大户人家的花园里都有。这花生得最多最密集的地方,是未央宫。具体位置,距离咱们的军器监没多远。未央宫在汉代就是禁苑,里边奇花奇草极多。眼下虽然割出了一小半儿做了御林军驻地和军器监,但很多草木都在地里生了根,哪怕没人管,春天时照样会抽叶发芽!”(注:玫瑰是中国原生植物,汉代就已经广泛栽培。但品种与现代玫瑰略有差别。)

“你说什么?”张潜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瞪圆了眼睛,高声追问。

如果未央宫里也有很多玫瑰的话,自己可真是想种多少亩,就种多少亩了。

作为一名不贪图享乐的皇帝,李显对未央宫毫无兴趣。除了春冬两季校阅御林军之外,其余时间根本不会在未央宫露面。而因为军器监就座落于未央宫内,自己出入未央宫,却跟出入自己家一样简单。花点钱,请照管未央宫的农圃监丞,剪千百条玫瑰枝回家插种,简直易如反掌。

“玫瑰,月季,种得太多,都容易生病。最好跟不同花草间隔着种,才会长得更好!”最近受张潜的恩惠比较多,王毛伯已经彻底对他死心塌地,因此,凡是自己知道的,都如实相告,“那样话的,占地可就广了。少监家的地虽然多,可如果不种粮食,光种花,肯定会引来言官的弹劾!”

“种粮食啊,怎么可能不种?你刚才不是说,玫瑰喜阳,还怕涝。我在庄子高处种玫瑰,低洼处种粮食,不就没人能挑毛病了么?”虽然早就领教过大唐言官的无聊,张潜依旧满不在乎回应。

“低洼处,只能种高粱,还长不太好。哪怕已经排过了淤,但地里存着碱,至少两三年之内,只能种高粱!”王毛伯笑了笑,极为内行地,指出了张潜的一厢情愿。“而家中的庄稼大部分都是高粱,虽然言官不会挑毛病,却难免会有无聊者,将此事当做笑谈。”

长安人喜欢吃面,实在没钱的人家则吃粟,高粱向来不受欢迎。只有家中土地实在过于贫瘠,或者管家和庄户们太懒,才会胡乱种一些高粱,看天吃饭。

而张潜身为从四品高官,一言一行,都会被很多双眼睛盯着。家里成片成成片起了青纱帐,省事儿是省事儿了,粮食自给自足就成了问题。如果家中有上千亩土地,还要从外边购买粮食吃,毫无疑问,会被父老乡亲们,偷偷鄙视为败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