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渊的泉源(第2/4页)

米开朗琪罗及其团队作画时大体上是由东向西画,从入口附近开始,向至圣所(sanctum sanctorum)移动,至圣所是专供教皇礼拜团成员使用的西半部。但他们的起画点不在紧邻入口上方的壁面,而在入口西边约15英尺处,从大门算来第二组窗户上方的顶棚部分。米开朗琪罗打算在这里画上《创世纪》第六章至第八章所描述的启示性故事:诺亚的大洪水。

米开朗琪罗先画《大洪水》(The Flood)出于多个理由,而最重要的理由或许是它所在的位置很不显眼。他欠缺湿壁画经验,因而一开始刻意挑较不突出的地方来下手,也就是访客一进来可能不会注意到的地方,或更贴切地说,是教皇坐上至圣所的宝座时不会注意到的地方。另外,这个场景无疑是他颇感兴趣的场景,因为他先前的作品(特别是《卡西那之役》)已帮他做好绘制这幅场景的准备。他早有绘制这幅场景的打算,所以才会在八月中旬时汇钱到佛罗伦萨,向墙边圣朱斯托修道院的耶稣修会修士购买预订的天蓝色颜料(他后来用来为上涨洪水上色)。

米开朗琪罗的《大洪水》刻画上帝创造天地后不久,就开始后悔创造人类的故事。由于人类一心为恶,上帝决定摧毁所有人,只留下诺亚这位“正义、完美之人”,已高寿六百岁的农民。他让诺亚用歌斐木建造一艘船,船长三百肘尺,宽五十肘尺,三层楼高,开一扇窗和一道门。搭上这艘船的除了诺亚本人及其妻子、儿子、媳妇,还有世上各种动物各雌雄一对。然后,圣经记载道,“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3]

《大洪水》里的人物、动作和《卡西那之役》明显类似,意味着他构思《大洪水》时,心里仍深深念着这件早期作品。甚至,《卡西那之役》中一些姿势只是被稍作变动,然后重现在《大洪水》中。[4]对一五○八年开始构思顶棚的米开朗琪罗来说,既然《卡西那之役》三年前曾轰动一时,而且沿用早期的一些姿势可稍稍减轻繁重的工作量,那么动用自己早期的创作经验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米开朗琪罗还沿用了另一件早期作品里的人物,因为《大洪水》中那个努力想登上这艘已拥挤不堪的小船的裸身男子,其屈体姿势和十五年前的雕刻作品《人马兽之战》里某个战斗人物的姿势一模一样。

《大洪水》和前述两件早期作品一样挤满了人体。画面里洪水漫漫,狂风大作,景象凄凉,数十个裸身人体,有男有女有小孩,四处逃难。在画面左边,有些人秩序井然地登上了高地;有些人栖身在岩岛上临时搭设的帐篷里,帐篷被风吹得飘摇不定;还有些人带着梯子,竭力想冲上方舟。方舟位于背景处,是长方形的木船,上覆斜屋顶,蓄胡穿红袍的诺亚倚在船上唯一的窗口往外望,似乎浑然不觉周遭的惨剧。

米开朗琪罗热爱以夸张、肌肉紧绷的姿势,表现成群劫数难逃的人物,《大洪水》正好可以让他尽情发挥,尽管如此,他也在那些抢救寒微家当的人物身上,赋予较为平实的笔触。画中有名妇女,头顶着倒过来的凳子在走,凳子里满是面包和陶器、刀叉之类的餐具,附近则有两名裸身男子,一个扛着一捆衣服,另一个挟着一捆衣服和一口煎锅。米开朗琪罗无疑在台伯河或阿诺河泛滥成灾时,看过类似的逃难场景。台伯河设有堤岸防护,河水时常溢出河岸,几小时内周遭地区就水乡一片,深达数码。米开朗琪罗本人也有在洪水里抢救个人物品的亲身经历,那是一五○六年一月,他正在梵蒂冈下游约三公里处的里帕港卸下平底船上的大理石,但台伯河因数场暴雨而泛滥,大理石没入水中。

尽管助手都有湿壁画专技,但西斯廷顶棚湿壁画开始时似乎并不顺利,因为这幅场景一完成不久,就有大片面积必须重做。这种修改措施,意大利人有个古怪说法叫“悔改”(pentimenti),而对湿壁画家而言,“悔改”向来表示碰上了大麻烦。以油彩或蛋彩作画,画坏了只要在原处涂上颜料盖过即可,但湿壁画家悔改可没这么容易。如果是因托纳可干之前就发现画坏,可以刮掉灰泥重涂,再画一遍;但如果因托纳可已干,就必须用锤子和凿子将整面乔纳塔(画家一天的作画区域)敲掉,而米开朗琪罗正是这么做的。更具体地说,他清掉了至少十二面乔纳塔,打掉该场景一半以上,包括左半部全部,然后重画。[5]

为何要打掉一半以上,原因不详。米开朗琪罗或许不满意左半边人物的构图,也或许开始作画几星期后,他的湿壁画技巧有所改变,或有所提升。但不管怎样,这都表示将近一个月的心血就此毁于锤凿之下,相关人士想必很沮丧。

这面湿壁画唯一完整保留的,就是一群人惊恐万分地挤缩在岩岛上帐篷里的部分。这些人因而是现存该顶棚湿壁画中最早完成的部分。这一部分由多人共同完成,表明在早期阶段米开朗琪罗毫无保留地重用助手们,只是如今难以断定哪个部分出自哪人之手。《大洪水》里唯一确知出自米开朗琪罗之手的,就是该岩岛边缘的两个人,即健壮的老者和他双手抱着的已无生命气息的年轻男子躯体。在这整幅场景中,米开朗琪罗亲绘的仅占极小部分。

重画《大洪水》左半部用了十九面乔纳塔(即十九个工作日)。若加上因节日和弥撒导致的停工,这项工作想必用了将近四个星期,完成时已接近十一月底。而这时已逼近众枢机主教戴起毛皮衬里兜帽,以及若天气变坏,湿壁画就得停工数星期的季节。

《大洪水》的工作进度慢得叫人泄气。不计算毁掉重做所花的时间,这幅场景总共用了二十九面乔纳塔。这些乔纳塔面积不大,每个平均不到7平方英尺,大约是在托尔纳博尼礼拜堂时一般日工作量的三分之一。这幅场景里最大的乔纳塔,也不过是5英尺长×3英尺高,比起吉兰达约工作室的平均工作量,仍差得远。

进度如此缓慢,除了因为米开朗琪罗没有经验,还因为《大洪水》里人物众多。就湿壁画而言,画人体比画风景要花时间,如果人物姿势复杂、罕见,且力求符合人体结构,就会更费时。脸部特别费工。转描时使用刻痕法,即用尖笔描过草图上的线条,以在底下的湿灰泥壁上留下刻痕的做法,较为省时,可用于转描场景里较大、较不要求细部刻画的局部,例如臂、腿、衣纹。但转描脸部时,湿壁画家几乎都是通过较精准但更费时的针刺誊绘法,即用炭粉洒在草图上已用针刺过的图案线条上,将图案轮廓转印在底下的湿灰泥上。但让人不解的是,尽管冬天快速逼近,米开朗琪罗和他的团队绘制《大洪水》时却全程使用针刺誊绘法,而不用刻痕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