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渊的泉源(第4/4页)


[1] 关于这个工作习性,可参见赫斯特(Michael Hirst)的《米开朗琪罗与其素描》(Michelangelo and His Drawing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第35~36页;以及惠斯勒(Catherine Whistler)的《米开朗琪罗与拉斐尔所绘素描》(Drawings by Michelangelo and Raphael,Oxford:Ashmolean Museum,1990),第34页。

[2] 参见巴洛基编订的三卷本《十六世纪艺术著作》(Scritti d’arte del cinquecento,Milan and Naples:Ricciardi,1971-7),第一卷,第10页。

[3] 《创世纪》第七章第十节。所有引自圣经的句子,除非另行注明版本,皆出自修订标准版(Revised Standard Edition,London:William Collins,1946)。

[4] 欲了解细部作业,可参见德·托尔内的《米开朗琪罗》第一卷,第218页和第二卷,第29页。他认为这面湿壁画背景处的某些人物,“系仿自他《卡西那之役》中那些沐浴的士兵人物而有所修正”(第二卷,第29页)。

[5] 参见曼奇内利《米开朗琪罗助手群的问题》,第52~53页。

[6] 班巴赫(Carmen C. Bambach)《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室里的素描和绘画:理论与实际,1300-1600年》(Drawing and Painting in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Workshop:Theory and Practice,1300-160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第366页。

[7] 《米开朗琪罗书信集》,第二卷,第182页。

[8] “焚烧虚妄”事实上有两场,一场在一四九七年二月七日,一场在来年的二月二十七日。

[9] 引自厄斯特马克-约翰森(Lene Østermark-Johansen)著作《温柔与刚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对米开朗琪罗的接受》(Sweetness and Strength:The Reception of Michelangelo in Late Victorian England,Aldershot,Hants:Ashgate,1998),第194页。

[10] 孔迪维:《米开朗琪罗书信集》,第105页。

[11] 引自里多尔菲(Roberto Ridolfi)著作《萨伏纳罗拉的一生及其时代》英译本(The Life and Times of Girolamo Savonarola,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59),第80页,译者Cecil Grayson。

[12] 引自温德(Edgar Wind)的《帕尼尼与米开朗琪罗:对萨伏纳罗拉继承者之研究》(Sante Pagnini and Michelangelo:A Study of the Succession of Savonarola)一文,《美术报》(Gazette des Beaux-Arts),第26期,1944年,第212~213页。

[13] 关于萨伏纳罗拉几乎只引用《旧约》,可参见韦恩斯坦(Donald Weinstein)著作《萨伏纳罗拉与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的预言与爱国心》(Savonarola and Florence:Prophecy and Patriotism in the Renaissanc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第182页。

[14] 关于萨伏纳罗拉对米开朗琪罗艺术创作影响的探讨,可参见克拉茨科(Julian Klaczko)著作《罗马与文艺复兴:尤利乌斯任职教皇期间》英译本(Rome and the Renaissance:The Pontificate of Julius II,London:G.P. Putnam’s Sons,1903),第283页,译者John Dennie;德·托尔内(Charles de Tolnay)著作《米开朗琪罗的艺术与思想》(The Art and the Thought of Michelangelo,New York:Pantheon,1964);隆纳德·M.史坦伯格(Ronald M. Steinberg)著作《萨伏纳罗拉修士、佛罗伦萨艺术、文艺复兴史学》(Fra Girolamo Savonarola,Florentine Art,and Renaissance Historiography,Athens,Ohio:Ohio University Press,1977),第39~42页;克罗南(Vincent Cronin)著作《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The Florentine Renaissance),第296页。例如克罗南认为萨伏纳拉罗拉的著作和布道影响了波提切利、西纽雷利等一些佛罗伦萨艺术家,透过他们形成某种“倒退”(retrograde)艺术,这种艺术从报复、恐怖、惩罚的角度看待基督教。德·托尔内也在米开朗琪罗的艺术作品里发现萨伏纳罗拉观念“深沉的回响”,第62~63页。但史坦伯格对于萨伏纳罗拉的影响,态度较保留,认为米开朗琪罗的宗教人物形象与萨伏纳罗拉布道词之间的直接关系因缺乏证据而难以论断。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无从得知米开朗琪罗在神学上的师承,以及他本人对此主题未表示个人看法。关于萨伏纳罗拉透过其在圣马可教堂的继承者帕尼尼(Sante Pagnini)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可参见温德《帕尼尼与米开朗琪罗》一文,第211~246页。

[15] 帕奥鲁奇(Antonio Paolucci)认为,甚至就连梵蒂冈那尊透着“纯洁之美”的《圣殇》,都受到萨伏纳罗拉教义的影响。参见帕奥鲁奇著作《米开朗琪罗:诸〈圣殇〉像》(Michelangelo:The Piètas,Milan:Skira,1997),第16~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