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2/2页)

是的,我一定见过他。尽管他跟以前反差巨大,但我还是认出了他。他瘦高个儿,皮肤黝黑、干燥,长得不帅,脸上有火药烧伤后留下的斑点,还有一个深及骨头的伤痕。他沉默寡言,看人的眼神有点粗野。

我们曾经在战争征途中见过面。我们一起拖着身子逃离血腥的战场,一起走过泥泞的道路,肩上扛着半自动步枪,背上还有行囊,有时候还光着脚丫。我跟他一样,跟一切越美战争中的战士一样,曾经生死同命,分担所有的胜利与失败,分享幸福与痛苦,承受得与失。

但是我们都被战争毁掉了,只是各自被毁的方式不同。

在共同的战争背景下,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场自己的战争,内心深处都有自己对人性、对战争年代的独特看法。当然,在战争过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也不尽相同。可以说,我们相似的地方恰恰在于:我们都经历了沉重的战争,但又有各自不同的命运。

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战争之痛。那是一种崇高的痛苦,甚至比幸福还要崇高,超越折磨本身。正因为这种痛苦,我们逃过了战争的劫数,逃过了无尽的杀戮。我们经历过扛枪战斗的困苦,经历过那些暴行,又重新回到各自的生活道路上,可能不会有欢乐,甚至会犯很多错。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期待最美好的生活,因为这是和平时期的生活。我想,这一定是这部小说的作者最想表达的观点吧。

然而,跟我比起来,战争的痛苦在他身上要深重得多。那痛苦令他在当下的生活里感受不到片刻的轻松。他的人生只能不断地回首过去,不断地向从前追溯。

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悲观自闭,是一种无望的精神生活。尽管如此,我相信他在不断回忆过去时,也曾引发出一些快乐。他的精神并没有完全被记忆侵蚀,他的心灵永远生活在情感的春天,尽管那些情感时常深埋心底,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改变了它当初的模样。他一遍又一遍地回顾爱情、友情、同志情,那些珍贵的情谊啊,曾经陪我们走过战争中的千辛万苦。我甚至有点忌妒他的灵感,忌妒他在回忆过去时的乐观了。因为这样,他就永远生活在那些虽然痛苦却又辉煌的日子里,永远生活在那些充满不幸却又充满人情的日子里。那些日子让我们清楚自己为何而生、为何而战,清楚我们必须承受痛苦、付出牺牲,那就是我们年轻、纯洁、诚挚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