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穷人的小屋(第4/4页)

在雀起乡,牛奶可是个稀罕玩意,挤牛奶要去一英里半外的农舍。好在牛奶的价格不贵,一便士一罐。这种牛奶是手工脱脂,还是有小部分的油脂在。

有些村民会每天去打上一罐,但大多数人还是嫌麻烦。村里女人不喜欢在茶里加奶,那年月也意识不到孩子们需要喝牛奶。很多孩子从断奶到长大成人,甚至一直到走出村子,都从没喝过牛奶。即便如此,他们一样四肢壮实,面色红润,生龙活虎。

挤奶女工不在乎容器的大小,她只管把递来的容器填满,然后收一便士。一便士就能买一罐的牛奶,当然不值什么钱,最后卖不掉的牛奶大多拿去喂给了牛犊和猪。

村里爱贪便宜的一位老奶奶,每次都从家里找出最大的容器去买牛奶,最过分的一次,她带了家里烧水的锡水壶。其实这位老奶奶的家里只有她和丈夫两个人,很多目睹了这把锡水壶的孩子们,都在好奇她怎么喝得完这么多牛奶。

其中一个孩子说道:“我猜她用牛奶做成好吃的米布丁了吧。”

“呦,用牛奶做布丁?我的天哪!”邻居奎妮回答,“我从不做米布丁。牛奶是我家猪的晚餐。”

贫困大大阻碍了雀起乡的发展。

“君子固穷也。”村里的人们总是这样宽慰自己。

可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要填饱肚子,还得有地方住,就算没有现代生活的享乐,也至少要过得心满意足吧。

雀起乡村民的实际情况还是有些窘迫,一先令一担的煤和一罐用来照明的石蜡都要从微薄的收入里挤出来。那些靴子、衣服、看病、养家、娱乐和房子翻修的开支就更不用说了。

这些钱都是怎么挤出来的呢?

男人在田里辛苦些,多挣了钱,买靴子就有指望了。发工钱的时候,不欠房租的家庭就能给全家买上新鞋穿。尽管如此,从父亲的衣服到婴儿的粉红色的小鞋子,即使会持家的女主人每天精打细算,往往还是缺钱花。

如何给家里的小男孩添置双新靴子的问题,都能让好多母亲晚上睡不安稳。

女孩们就更需要靴子了,那种质量好、耐穿、鞋底有鞋钉的靴子才适合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走。有一次劳拉在新入教的宣誓会上问准备受洗礼的爱丽丝小姐:“现在,你确定为明天的受洗都准备好了吗?”

爱丽丝给了她一个有力的回答:“劳拉姐姐,我妈说你可能有双旧靴子可以给我穿,所以就不打算给我准备新鞋了。”

于是爱丽丝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一双不算旧的靴子。但这种好事可不是天天有。不过还好,村里的每个人还都有鞋,没人光着脚,只是偶尔有人的脚趾从鞋头探了出来。

真正难解决的是衣服。母亲们有时开玩笑地说干脆把孩子的屁股涂黑,这样就能光着身子省件衣服了。当然她们不会真的这样做,不过能穿得体面真的很难,更别说打扮得漂亮点出门了。

学校的女孩帮教会把布料做成衣服送给村民,可是样子完全不是时兴的款式。她们只会用没漂白过的印花粗布做成宽松的衬衫和灯笼裤,尽管做工不错,可是一点花边都没有。她们还会做质地厚实的背心和羊毛长袜。

这些不花钱的衣服,除了款式老套之外,还是挺不错的。收到这些衣服的人也很感激,因为这些衣服耐穿,尤其是印花粗布越洗质地越好。

外套就要指望在外给大户人家做工的女眷们了。她们往家寄的包裹里不仅有自己的衣服,还有从女主人那讨来的衣服。这些衣服被拿来穿,修修改改,缝缝补补,只要线没被彻底磨破,就会一直穿下去。

虽然生活捉襟见肘、忧虑不断,村民们过得也安适。日子贫困,却过得坦荡。他们常说:“总会苦尽甘来的。”

其实,比起祖辈来说,村民们已经过得还算不错了。他们靠着自己养活一家老小,在这个不算差的时代里,他们也能感受到和别人一样的幸福。毕竟大多数村民们除了工资之外,还能赚些零碎补贴家用。他们自制熏肉,捡稻穗,拾掇零星的小麦和大麦地,了解日常的草药和香料,还用山头田间的野果做成果酱果冻和酒。

他们的生活被即将消逝的乡村风光和田园牧歌围绕。这最后的回响微弱却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