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 单(第2/2页)

① 跽:直身而跪。

戒走油

凡鱼、肉、鸡、鸭,虽极肥之物,总要使其油在肉中,不落汤中,其味方存而不散。若肉中之油,半落汤中,则汤中之味,反在肉外矣。推原其病有三:一误于火太猛,滚急水干,重番①加水;一误于火势忽停,既断复续;一病在于太要相度②,屡起锅盖,则油必走。

注释:

① 重番:反复。

② 太要相度:太想要看到食物是否煮熟。

戒落套

唐诗最佳,而五言八韵之试帖①名家不选,何也?以其落套故也。诗尚如此,食亦宜然。今官场之菜,名号有“十六碟”“八簋”“四点心”之称,有“满汉席”之称,有“八小吃”之称,有“十大菜”之称,种种俗名,皆恶厨陋习,只可用之于新亲上门,上司入境②,以此敷衍;配上椅披、桌裙、插屏、香案,三揖百拜方称。若家居欢宴,文酒开筵③,安可用此恶套哉?必须盘碗参差,整散杂进,方有名贵之气象。余家寿筵婚席,动至五六桌者,传唤外厨,亦不免落套。然训练之卒,范我驰驱④者,其味亦终竟不同。

注释:

① 试帖:考试时写的诗帖,从唐朝起就是科举专用诗体。这些诗限定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用六韵和八韵,一般题头有“赋得”二字,统称“赋得体”,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应考之作。科举考诗是武则天规定的,唐诗的兴盛也就从武则天时期开始。

② 上司入境:上司进入下级官员管辖的地方。袁枚在官场中浸淫很多年,非常熟悉官场应酬。

③ 文酒开筵:专门为赋诗饮酒筹备的宴席。清代文人盛行的交际活动。

④ 范我驰驱: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意为我按照规范驾驶马车。袁枚用此典故,意思却是:按我的规范行事的人。

戒混浊

混浊者,并非浓厚之谓。同一汤也,望去非黑非白,如缸中搅浑之水。同一卤也,食之不清不腻,如染缸倒出之浆。此种色味令人难耐。救之之法,总在洗净本身,善加作料,伺察水火,体验酸咸,不使食者舌上有隔皮隔膜之嫌。庾子山①论文云:“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②。”是即混浊之谓也。

注释:

① 庾子山:庾信,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人。南北朝时北周诗人,官拜骠骑大将军。宫体诗代表人物。有《庾子山集》传世。他的父亲庾肩吾,也是著名诗人。

② 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出自庾信的诗篇《拟咏怀》,是二十七首组诗中的第一首。这句描写的的确是袁枚所说的混浊状态。索索,单独,孤单。昏昏,昏沉,糊涂。

戒苟且

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厨者,皆小人下材,一日不加赏罚,则一日必生怠玩。火齐①未到而姑且下咽,则明日之菜必更加生。真味已失而含忍不言,则下次之羹必加草率。且又不止空赏空罚而已也。其佳者,必指示其所以能佳之由;其劣者,必寻求其所以致劣之故。咸淡必适其中,不可丝毫加减,久暂必得其当,不可任意登盘。厨者偷安,吃者随便,皆饮食之大弊。审问、慎思、明辨,为学之方也;随时指点,教学相长,作师之道也。于味何独不然也?

注释:

① 火齐: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