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梦的工作机制 九 润饰作用

本节中,我要介绍梦的第四种工作机制。

在一些梦中,做梦者会感觉到惊奇、苦恼或者被排挤。这些评论性的感觉实际上与梦“显露的内容”无关,而是梦“隐藏的内容”中的一部分。另外,我们还会发现有一些出现在梦中的材料与“隐藏的内容”中的材料毫不相干。

例如,我们经常在梦中听到这样一句评论性的话——“这不过是个梦而已”。这句话有什么意义呢?这其实是从梦中醒来的前奏。需要注意的是,它的前面经常会伴有某种痛苦的感觉。如果意识(理性)做出了“不过是做梦而已”的论断,我们就能逃脱这种痛苦的纠缠了。它与清醒状态下的评价一样,直观地反映了我们对梦的真正态度。迪拉克罗斯曾经说过,“这种解释的功能(指润饰作用)并不是梦特有的,清醒状态下对感觉所做的逻辑协调工作也是一样的。”

如果从稽查作用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这样假设:由于稽查作用工作的纰漏,一个梦发生了。此时要对梦进行压抑已经来不及了,因此稽查作用就会产生“这不过是个梦”的想法,以此来平息引发的焦虑和痛苦感。这句自我安慰的话,也能起到缓解焦虑的作用。

这个例子说明,“隐藏的内容”并不能决定梦的全部内容。我据此猜测,还有一种类似于清醒思想的精神功能影响着梦的形成过程。那么,这种影响是暂时的,还是一种普遍行为呢?

我倾向于赞成第二种说法。稽查作用机制不仅限制和删节梦的内容,还会增加一些内容进去。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后期“插入”的内容——在描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报告者往往犹豫不决,对此也不是很确定。而且,这部分内容不够生动,仅仅起到连接不同内容的“中间环节”作用,或者只对梦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与来源于“隐藏的内容”的材料不同,它们很容易被遗忘。实际上,我发现这些插入的内容有时与“隐藏的内容”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由于与它们对应的“隐藏的”材料也不能依靠自身力量,或者借助多重性联系进入梦中,因此我断定这种现象很不寻常。

我尝试着揭示这种工作机制的作用——对于梦结构上存在的漏洞,它用极其拙劣的方法去修补。经过它的修补,梦的荒谬性和不连贯性基本消失了。

表面上看,梦的产生是符合逻辑要求的。虽然这类梦在修正后被赋予了意义,但这却不是梦的真正意义。“有倾向性”的修正后,梦仍然存在漏洞,让整个梦变得混乱不堪。如果耐下心来分析这些材料,会发现它们之间只保留着极少的联系。也就是说,它留给我们的,仍然是一些没有任何意义且支离破碎的材料。

梦的初始材料(想象构成物)与我们熟悉的“白日梦”非常类似。精神病学的研究发现,这些“想象物”或者“白日梦”是导致癔症发病的先兆或部分原因。如果类比癔症和梦的工作原理,通过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梦的第四种工作机制——润饰作用。它能够自由地塑造梦的内容,其产物也变成了梦的一部分。当然,这些产物的命运取决于稽查作用和凝缩作用的取舍。

接下来,我将要介绍一些例子来分析润饰作用。为了减少麻烦,在选择梦的例子时,如果潜意识想象物在其中占重要地位,我就尽量不去考虑它。下面的这个梦是由两种对立的想象物组成的,但在部分节点上它们似乎又被组合在同一场景中。梦的大致内容如下:

某年轻未婚男子E坐在自己经常出入的餐馆内,几个人冲过来想要带走他。于是他对同桌人说:“我等一会儿再付账,马上就回来!”同桌的人笑话他说:“我们都明白,大家都是这么说的!”另外一个客人在他身后大声喊:“又走了一个!”他被带到一间很小的房子里——里面有一位抱着小孩的妇女。跟他一起进来的人介绍说:“他是米勒先生。”对面的一位类似警官的人翻阅着一大堆卡片或纸张,嘴里同时说:“米勒!米勒!”然后,警官问了他一个问题。他回答说,“我愿意。”等他转身再看那女人的时候,发现她的脸上长出一大把胡子。

这个梦完全可以被分成两个部分,表面的部分是一个“被捕”的场景,在它背后隐藏的其实是“结婚”的场景。梦里描述的大部分情景都表明,“结婚”的场景才是梦的真正主题。这个梦实际上反映了他对结婚的焦虑——可能因此失去自由,这在梦中表现为“被捕”。岳父可能会在嫁妆问题上为难自己,这与梦中的“我等一会儿付账”相对应。这种焦虑导致了对梦的进一步加工,通过“被捕”的情景使梦变得更有逻辑,更为合理。

梦的润饰作用通常都会在现成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而不是另行拼凑。例如,某人在睡梦中被一块小木板击中后颈而醒了过来。这个梦很长,在结尾处,仿佛是一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故事。但是,整个梦内容非常连贯,也完全符合躯体刺激的解释。他不可能想到自己会被击中,怎么会如此巧合呢?

这个例子只能说明,这个梦实际上是已经长期储备在我们心底的一个想象物。一个短暂的接触刺激,就触发了这个梦的发生。做梦者事后回想到的,实际上是那个想象物的全部细节。因此可以说,梦的工作具有加速我们的思想过程的特殊功能。

从这个结论出发,我们需要认真考虑梦的润饰作用与其他三个工作机制的关系。梦的形成过程中,前三种机制首先把材料组合成为临时的梦,然后它是否能满足第二种力量的要求呢?这种可能性不大。我大胆假设:第二种力量在梦形成的最早阶段开始发挥作用。四种工作机制共同作用于“隐藏的内容”,但润饰作用机制发挥的作用是最小的。

我认为这种润饰作用的精神功能可能与清醒时的思想活动是同一码事。清醒思想的性质在于,协调知识材料的关系,并使它们有顺序地组织起来,最终成为一个能够让我们理解的整体。这种情况可以用哈夫洛克·埃利斯的一句话来形容:“我们可以这样想象,睡梦中的意识说,我们的主人(清醒意识)马上就要进来了,他具有很强的理智和逻辑性。在他进来之前,赶快把事情整顿一下,按照次序排好——不论是什么顺序!”

关于润饰作用,还有一些因素需要考虑。希尔伯勒已经发现,在打瞌睡的状态下,有意识地停止理智活动有助于思想到意象的转变。这时候,理智正在处理的思想消失了,代之出现的则是梦象。不过,这种类似梦的影像,有时候与思想有所不同——它代表疲倦、困难和不愉快。也可以说,它不代表努力追求的对象,而是主观形态和正在努力的功能模式的代表。希尔伯勒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功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