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朱子晚年定论》(第4/8页)

答窦文卿[514]

为学之要,只在着实操存,密切体认,自己身心上理会。切忌轻自表襮[515],引惹外人辩论,枉费酬应,分却向里工夫。 

【译文】

为学的宗旨,只在于切实地操持存守,仔细体认,在自己身心上领会。切忌轻浮夸耀,引得外人非议辩论,浪费时间去应对,分散了许多向内的功夫。

答吕子约

闻欲与二友俱来而复不果,深以为恨。年来觉得日前为学不得要领,自做身主不起,反为文字夺却精神,不是小病。每一念之,惕然自惧,且为朋友忧之。而每得子约书,辄复恍然,尤不知所以为贤者谋也。且如临事迟回,瞻前顾后,只此亦可见得心术影子。当时若得相聚一番,彼此极论,庶几或有剖决之助。今又失此几会,极令人怅恨也!训导后生,若说得是,当极有可自警省处,不会减人气力。若只如此支离,漫无统纪,则虽不教后生,亦只见得展转迷惑,无出头处也。

【译文】

听闻你想要与两位学友一起来却未能成行,真是一件憾事。今年觉得以前为学不得要领,自己不能做自己身体的主宰,反而被文字夺去了精神,这不是小病小痛。每次念及,都会感到恐惧,还会忧心朋友是否也有这毛病。而每次收到你的书信,就会再次猛然醒悟,却不知道你这是为了贤者在考虑。这好比遇到事情晚归,瞻前顾后,也能够看到自己本心的影子。当时如果能够与你相聚,彼此讨论一番,应该会有剖析决断的帮助吧。今又失去这次机会,真是令人十分惆怅悔恨!教导学生,如果说得对,应当有可以警醒自己的地方,不会浪费精力。如果只是像这样做支离破碎的功夫,漫无纲领,即便不教导学生,也只是自己辗转迷惑,没有出头之日。

答林择之

熹哀苦之余,无他外诱。日用之间,痛自敛饬,乃知“敬”字之功亲切要妙乃如此。而前日不知于此用力,徒以口耳浪费光阴,人欲横流,天理几灭。今而思之,怛然震悚,盖不知所以措其躬也!

【译文】

我除了悲哀痛苦之外,并没有其他外在的人欲扰乱本心。平日里痛苦自然收敛,这才知道“敬”字的功夫是如此亲切神妙。然而以前不知道在此用功,只是在口耳的功夫上浪费时间,使得人欲横流,天理几近消亡。如今想来,感到十分惊恐,不知道以前到底在做什么!

此中见有朋友数人讲学,其间亦难得朴实头负荷得者。因思日前讲论,只是口说,不曾实体于身,故在己在人,都不得力。今方欲与朋友说,日用之间常切点检气习偏处、意欲萌处,与平日所讲相似与不相似。就此痛着工夫,庶几有益。陆子寿[516]兄弟近日议论,却肯向讲学上理会。其门人有相访者,气象皆好,但其间亦有旧病。此间学者却是与渠相反,初谓只如此讲学,渐涵自能入德,不谓末流之弊,只成说话,至于人伦日用最切近处,亦都不得毫毛气力。此不可不深惩而痛警也!

【译文】

曾见到几位朋友在讲学,其间也很难做到朴实、踏实。因而思考以前讲论的学问,都是嘴巴上说说,未曾切身去体会,所以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没什么用。如今我想要和朋友们说,在日常用功的时候,要经常检点习气的偏颇之处、私意的萌动之处,与平日里所讲是不是符合。只要在此痛下功夫,便对自己十分有益。陆氏兄弟近日的讨论,倒是肯向讲学上去体会。他们的门人来拜访我,看上去气象也都不错,但其中还是有以前的毛病。这里的学者却与他们正相反,起初以为只要这样讲学,便能慢慢涵养、提升德性,却不知道已沦入末流、造成弊端,只成天空谈,至于人伦日用等最为关键的地方,却不花丝毫力气。这不能不惩治警醒!

答梁文叔[517]

近看孟子见人即道性善、称尧舜,此是第一义。若于此看得透、信得及,直下便是圣贤,便无一毫人欲之私做得病痛。若信不及孟子,又说个第二节工夫,又只引成覸、颜渊、公明仪[518]三段说话教人,如此发愤勇猛向前,日用之间,不得存留一毫人欲之私在这里,此外更无别法。若于此有个奋迅兴起处,方有田地可下功夫。不然,即是画脂镂冰,无真实得力处也。近日见得如此,自觉颇得力,与前日不同,故此奉报。

【译文】

近来看到孟子见人就说性善、说话必举尧舜,这是最重要的道理。如果对此能够看得明白、理解到位,当下便是圣贤,便没有一丝一毫人欲之私导致的病痛。如果不理解孟子,又只追求次要的道理,只引用成覸、颜渊、公明仪三段来教人,这样就要发愤向前,平日里不存留一丝一毫人欲在其中,此外别无他法。如果在此处能够奋进兴起,才有可以下功夫的地方。如若不然,就像是在油脂上画画、在冰上雕刻,没有切实所得。最近明白这些,自觉颇为得力,与以前不同,所以就告知你。

答潘叔恭

学问根本在日用间,持敬集义工夫,直是要得念念省察。读书求义,乃其间之一事耳。旧来虽知此意,然于缓急之间,终是不觉有倒置处,误人不少。今方自悔耳!

【译文】

学问的根本就在日常生活中,持敬与集义的功夫,真是要念念不忘、时刻省察。读书求义,只是其中的一件事。以前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碍于轻重缓急,仍是在不知不觉间将功夫颠倒了,误导了不少人。如今才自觉后悔!

答林充之

充之近读何书?恐更当于日用之间为仁之本者,深加省察,而去其有害于此者为佳。不然,诵说虽精,而不践其实,君子盖深耻之。此固充之平日所讲闻也。

【译文】

充之你近来读什么书?恐怕还是更应当在平日生活中体悟仁的本质,深加反省,去除那些有害的东西为好。如若不然,即便能够将文字讲诵得十分精到,却不去实践,君子大概也会深以为耻。这本就是你平时所听所讲的学问。

答何叔景

李先生[519]教人,大抵令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中节。此乃龟山[520]门下相传指诀。然当时亲炙之时,贪听讲论,又方窃好章句训诂之习,不得尽心于此。至今若存若亡,无一的实见处,辜负教育之意。每一念此,未尝不愧汗沾衣也。

【译文】

延平先生教人,大都令人在静中体认本心,情感未萌发时的境界是清静分明的,这时处事接物自然会符合中道。这是杨龟山门人相传的诀窍。然而当时在先生门下受教时,贪于听习论辩的技巧,私下又喜欢章句训诂的学问,没能专心学习先生静中体认的功夫。至今若有若无,没有切实的见地,辜负了先生的教育。每每念及于此,无不惭愧得汗流浃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