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丹凤翔 第十五章 琉璃碎旧梦(第3/4页)

正月二十八日,洪熙帝诏广西右布使周翰、广西按察使胡概、福建太参政叶春等巡行应天、镇江、常州、苏州等地,察民利病。上谕道:我君临天下,夙夜以康济为心。而南方诸郡,灾害频仍。但民众地远,情难上通。特命你们巡行其地,察民安否?何弊当去,何利当兴,审求其故,具实以闻。你们必公必勤,勿徒苟应故事,以副我忧悯元元之意。

一时间,皇上仁政爱民之声名,传诸各地。

镇守边塞将领,曾多佩将军印,而系皇帝特命,称“挂印将军”。洪熙元年二月初一日,洪熙帝颁制谕及将军印于边将:镇守云南的称征南将军,两广称征蛮将军,辽东称征虏前将军,大同称征西前将军,宣府的称镇朔将军,甘肃称平羌将军,宁夏称征西将军。为防御北边,又于同月初四,命礼部铸征虏大将军印。二月二十四日,铸镇朔大将军印。

同时,命令有旧授制谕者封交朝廷,借此将亲近太子朱瞻基的将军尽数换了个干净。

二月初八,洪熙帝命于去年自西洋回国的太监郑和率领下番官军守备南京。于内则与王景弘、朱卜花、唐观保协同管事;遇外有事同襄城伯李隆、驸马都尉沐昕商议,然后施行,自此,开始将太子朱瞻基的东宫之权,逐步分化、残食。

四月初七日,洪熙帝再次戒谕皇太子朱瞻基,道:惟祖与孙、父与子,亲爱天下无加。而唯明所以长保富贵寿康之道以期之,圣人之心。你是我的长子,我皇考鞠育提训,随事示之。永乐甲辰春亲征北虏,车驾将发,子孙皆在,顾你告我:古之令主,盘盂剑几,皆有警铭。人主之道,莫大中正。我欲以“人主中正”四字制宝,师还授你当勉,不幸宾天。你今为皇太子,谨制授你。当敬其内以慎其外,隆古帝王传授尽此。

人主中正。朱瞻基想到父皇的戒谕,这是在警告他,不要以皇爷爷时的功绩,忘记了自己为人子、为人臣的本分,作为人主,须得不偏不倚,纯正不能有结党营私之心。人主之道,莫大中正,敬其内慎其外,父皇这是在告诫他,不要行事张狂,意图有不轨之心。

什么时候,他们父子相疑,竟然到了这一步?

四月十六日,父皇一意孤行,定北京为行在,不顾南京地区时有地震的报告,意图重新迁都回南京,这一次,自个儿到南京拜谒皇陵后,就要留在那儿负责相应的事宜。

自打被册封为皇太子,除了晨昏定省以及必要的朝会、朝贺以及祭礼,自个儿就没怎么踏出过端本宫之地,甚至还不及从前是皇太孙的时候过得自由、恣意。尽管早就定下由他带领部分文武大臣四月里前往南京去拜谒洪武帝的皇陵、祭孝陵,但一应准备他都不用插手,只需到时候启程上路即可。

父皇在政事上的英明令他钦佩,但父皇感情用事这一点,却令他头痛。

皇爷爷当年迁都北京,是做了多少规划,多少准备,多长远的打算,父皇就因为南人不习惯北地的生活,这才登基不到一年,就有了迁都的打算。定都北京,固然增加了东南的负担,令各地增加了开支,但迁都回南京,却是断了国脉,更加劳民伤财啊。

为了防备自己对此事阻止,父皇甚至两个月前,就调了他的亲信去南京守备。

想到杨士奇告诉自己,四月十六日父皇视朝结束后,召了他和蹇义去,提及当太子监国二十年,为谗言所构,心之艰危旧事,甚至潸然泪下,还对杨士奇他们说起自己去世后,无人知道他们君臣三人同心的话语,朱瞻基有些不祥之感。

母后也说父皇自登基以来,因为宠爱郭贵妃,本来就孱弱的身子更是雪上加霜,早朝时有罢废,母后屡次劝诫,他都不听,光是四月里,已经传了四五回太医。

父皇登基以来,要权制武臣,制衡文官,还要纵情声色,他的身体能支撑多久呢?

自个儿这次去南京,会不会起什么变数?

不行,他得早做准备,未雨绸缪。

想了想,朱瞻基扬声唤道:“玄武——”

他对玄武吩咐道:“孤这次去南京,带青龙和白虎前往,你和朱雀留守,孤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务必要保证南京到京师的水路陆路消息畅通,自孤出发之日开始,消息每日一递,不计成本,务必用最快的速度将京师的动向报与孤知道。有什么事情,一应通过孙良娣去内宫里请母后定夺。”

五月初五端午节。

挂艾草、菖蒲于宫门上……饮黄酒、食青粽,宫里一片热闹。

这可是洪熙帝登基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宫里的娘娘们都变着花样过这个端午。

宫中照例会赏赐群臣五彩丝线以及艾草等物。

皇后一大早起身,便应节气由着瑞香给她的手臂系上五彩长命缕,戴上避邪的五毒金步摇。

“皇上没在乾清宫吗?”她问进来后一直立在一旁不说话,等她梳洗的珊瑚。

前两天皇上说端午这天,要同皇后一道给群臣赏赐过节的五彩丝线和艾草,所以天还未亮,她就嘱咐珊瑚到乾清宫去看皇上几时起身,免得耽搁了正事。

珊瑚进来的神情,已经令她明白了一切,却还是不甘心地问了一句。

“皇上昨儿个夜里,歇息在承乾宫,已经起身了。”珊瑚的答案却有些出乎她的意料。

“既然皇上起身了,你为何进来了不说话,还是这般神情?”

珊瑚一脸的不痛快:“皇上说,说今儿个给群臣赏赐,也要郭贵妃一道去。”

皇后微微闭了闭眼,睁开眼后,神情一如平常,并没有因为此事不高兴,“知道了,你们去准备吧。既是皇上的意思,就高高兴兴应着,别让人觉得咱们坤宁宫的人,还需要争这些个宠。琉璃,替本宫更衣。”

坤宁宫里,诸事有条不紊地准备着,仿佛这一日,和平日里并无什么分别。

等在大殿里为群臣赏赐完毕,郭贵妃望着洪熙帝笑语:“皇上,您昨儿个不是说臣妾那儿的茶好喝吗?不如今日午膳,就到臣妾那儿用,膳后臣妾再为您泡一壶。”又有些挑衅地看着皇后道,“姐姐不知道,臣妾今年得的茶,比忘忧还要好喝呢,是秦司膳从她姐那儿得来的,说是今年只有那一点点,全给了臣妾。”

齐司馔前几年已经出宫嫁人,据说嫁的就是当年赠茶给她之人,也算是一段佳话,她的表妹秦司膳虽然没有她的好味觉,但为人善逢迎,颇得郭贵妃的欢心,所以洪熙帝即位后,就到了尚食局里任司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