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第3/5页)

“你辞职干啥呀你?是邮政所不要你了吗?”

老二摇头,半晌才硬着头皮说:“娘,我想出来自个儿干点事,我听他们说去深圳能挣钱,我也想去试试……”

“试啥试,家里又不差你这三瓜俩枣!”

确实,现在厂里每个月的净利润已经高达十几万,加班的话能上二十万,每家分红也有一两万,压根不缺钱。他那点工资,还不够王二妹自己买(做)个包的。

“也不光是钱的问题,我想趁着政策好,出去见见世面,以后老了也……”

“也啥啊你,多少人想吃供应粮还吃不上呢,你是哪根筋不对?”崔老太的好心情一扫而空,她恨铁不成钢的跺脚,又用一根手指头戳着儿子的脑门,“都四十出头的人了,说啥孩子话。”

崔建党苦着脸,深吸一口气,“妈你先听我说,我不是临时起意,其实这事我已经想了大半年,就是拿不准主意,孩子妈让我问问你……”

崔老太这才没戳她,一屁股坐凳子上,没好气的说:“她不让你说,你是不就想一直瞒着我?”

崔建党讪讪的笑笑,“哪能。”

他这把年纪,又只是小学文凭,要不是顶替父亲工作,他连铁饭碗的边都摸不着,所以这么多年在单位他都给人当孙子,就生怕毁了父亲用军功和半条命换来的工作。可事实证明,越是做小伏低越是没意思,没朋友不说,眼看着老婆在皮革厂干得风生水起,一个月工资顶他三个月,年底分红还是他挣一辈子也挣不来的……这心里就开始油煎火烤的难受。

作为丈夫,他想担起顶梁柱的担子,而不是靠老婆养。作为男人,他受够了做小伏低,他也想像学章一样,做一番自己的事业!

正巧上个月老三崔建军也辞职回来厂里上班了,他这想法更是按捺不住。前思后想,忍了又忍,现在终于忍不住了。

崔老太见他已经打定主意,知道自己再说啥也没用。儿子有主见,不也是她教出来的?她要是一开始就把他们培养成唯唯诺诺听她话的“乖”儿子,现在是不是就能少了很多烦恼?

“娘你别担心,去南方不是一时兴起,我跟春晖商量过,到时候我去投靠黄叔,先跟他学一段时间,我再……”

崔老太抬手,止住他的长篇大论,“想好要干啥没?”

“我想先从收报纸干起,天天在邮政所坐班,对这些也有点……”

崔老太再次制止他的理由,恶狠狠的说:“我也不懂,但你记着,干不出名堂就别回来,回来我也给你打出门去。”

崔建党眼睛一亮,“娘答应了?”

崔老太白他一眼,将“扑通扑通”的砂锅盖揭开,拿筷子翻了翻锅,又用纱布垫着,准备把砂锅端下来。

“我来我来,娘你坐着。”崔建党把药汤别出,刚好倒了满满一碗,“娘等等,还烫,我给你拿扇子扇扇。”

“去去去,少来这一套。”

直到第二天中午饭的时候,大家才知道崔建党要辞职的事,与老太太不一样,大家都不觉着震惊,有崔建军在前,大家对“放弃铁饭碗”的选择也增加了更多理解。只不过,大家震惊的是,他居然不是进厂上班,而是选择南下!

幺妹听着,倒是觉着收报纸也大有可为,市场广阔,而且技术含量不高,起步简单,挣钱应该也不会太少,等有了资本,再卖书啥的也不错……要是能开个书店,那更是了不起!

大家见小福星都说“好”,也就再没意见,只叮嘱他去了那边注意安全,一定要第一时间去找黄外公。

话说,黄外公去甚至也快两个月了,幺妹家所有积蓄也一并带到那边,请设计师做好图纸,挑了个黄道吉日开工,现在批发市场的房子都快盖好了。顾学章中途去看过一次,老爷子终究是老爷子,盖出来的房子跟幺妹计划得一起不差,甚至因为有专业设计师把关的原因,布局更合理,最大限度的开发了场地用途。

还不确定效果如何,房子是用水泥砖和石棉瓦盖的,非常简单,工期也短,现在主题结构和外墙已经完工,正在装修水电。

本来,顾学章的意思是只要公用通道上每隔五米有个灯泡就行了,毕竟门窗都是可开的,可幺妹要求每个档口都必须有独立开关的电灯、电表,这就增加了装修成本。

再给内墙刷上水泥砂浆,地面浇灌瓜米石,装上一模一样的拆卸的木板门,那成本就更高了,原本计划控制在十万块以内的建筑成本,居然飙到了十二万。就连黄外公,每天在市场转来转去,看得心都疼。

这一天天的,烧钱呐!

不过,效果也是杠杠的,一百四十间档口一模一样,都是清一色的滑溜新房,电灯一开,整个市场亮如白昼,犹如码头上一座琉璃水晶宫。

他们这市场,不止档口装修得犹如干部办公室一样高档漂亮,更烧钱的是公共区域,不说通道宽敞明亮,就是每个通道里三辆平板滑轮车,一次性能拉半吨货,光这一条,至少三年之内就不会有人超越!

更何况前后两道铁大门足有八米宽,能同时容纳两辆货车进出,后大门还贴心的盖了几间男女分开的公共厕所……所有档口门窗都是对流的,保证了服装聚积时的空气质量,同时又留出足够的逃生通道,预备发生火灾、台风等天灾人祸时用的。

老爷子这心里啊,滑溜着呢!

烧钱还真能烧出质量,而质量就是档次。

还没正式完工,码头上就有人来打听了,甚至还托兰艳探口风的,这么好的位置,这么好的规划和装修,入场费和管理费肯定不低。

而关于价格,黄外公专门打电话问幺妹,因为目前全国都没有这样规模和性质的市场,没有参照,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幺妹咬咬牙,每个月每个档口30至50元租金,按照距离大门的位置远近酌情增减,管理费则按照营业收入收取,百分之三即可。

而为了保证营业收入的真实性,就必须给商户开发票和报税,这下,就是黄外公的拿手菜了,他天天背着个黄书包早出晚归,包里是一罐罐好茶,一条条好烟,工商税务各个部门的跑。其实风气并不算太差,不送东西能办的也能办下来,可各种因素就是得拖几个月甚至半年,这么多资金搭进去,幺妹家又回到了解放前,拖不起的。

必须马上把这一百四十个档口变成能经济效益!

以前,他是坐办公室那个,现在他是跑腿的,每天累得倒头就睡,可内心却是满足的,充实的,第二天起床又是新的一天……他好像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了。

幺妹不知道自己价格订得怎么样,几乎是每天一个电话的问,“今天有人来租档口吗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