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三合一(第3/4页)

【没了,全都找出来了。我对你不错吧,把它们都投放在一处,免得你还要到处找,将他们圈出来也麻烦。看看,我做的不错吧?】

虞衡难得夸了系统一句,“确实考虑得很周到,谢啦。”

系统立即嘚瑟起来,【也不看看本系统的本事有多大,小意思!】

找到了橡胶树,虞衡便暂时停下了继续走访的脚步。风碣县那些人手,要把这几片橡胶林都给围了,还是有些困难的,把人调过来了,县城治安就没人负责了,虞衡只能回怡阳府,从怡阳府调些人手过来,正好给胡尚书他们寄些信回去。

虞衡人缘好,寄的信也多,给家人的信暂且不提,萧蕴他们这帮好友的信也缺不了,还得给昭宁帝写封像样的奏折。

虽然拨款一百万两的事儿,在虞衡来怡阳府上任时就已经说好了,但要是没有个正当理由,哪怕是昭宁帝,也不能轻易就决定拨出这么一笔巨款。

整整一百万两银子呢,哪能想给谁就给谁。哪怕是给国库挣了一千万两银子的虞衡,也不行。进了国库,那就是朝廷的银子,事情没这么办的道理。

这里头的弯弯绕绕虞衡当然清楚,不然的话,为了省麻烦,他上任的时候就从胡尚书那儿把银子要来,一并带回怡阳府,那岂不是更好?

就虞衡这奏折,寄回京城后,还引起了一阵激烈的辩论来着。

主要是虞衡用的理由还是修路,橡胶树还是顺带的。没办法,谁让虞衡的奏折写得急,还没做出成品给京城看看呢?

说实在的,提出这要求的人要不是虞衡,朝中反对的声音肯定还要更大一些。也就是考虑到虞衡搞事情的成功率,其他心里有意见的人才选择了默默闭嘴,想看看他最后到底能不能再搞出点成绩来。

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御史大夫这回竟然没跳出来反对朝廷给怡阳府的拨款了。要知道,这么大数目的拨款,怡阳府那个地方,在朝廷看来,也没什么发展潜力,拨这么多银子给他们修路搞发展,太过不值了。碰上这样的事儿,御史们肯定是要据理力争反对反对再反对的。

结果这次,御史大夫闭嘴了?

大概也是对虞衡有所期待吧。

虞启昌高兴之余,又有些担忧,这一回,虞衡赌上的可是他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信誉,要是没能成功,浪费了这么大的一笔银子,反噬起来也够他喝一壶的了。

官员想做出成绩很难,但要出点纰漏,那可就太容易了。为什么官员们大多都是瞻前顾后墨守成规之人,实在是放手大干一场的代价太大,指不定就要保不住自己的乌纱帽,要不是对自己极有信心,谁敢赌上自己未来的官途呢?

虞衡还好,大不了什么都不干,带着两个爵位回家养老,也没什么后顾之忧。

既然虞衡愿意拿他未来的官途赌一把,有些看虞衡不太顺眼,暗搓搓期待他跌个跟头的人,就算想反对,也没开口,就想等虞衡翻车。

所以,虞衡这次的要求,竟然是反对声音最弱的一回。

就在这样一片略微诡异的氛围中,朝廷允诺给虞衡的一百万两银子,就这么踏上了去怡阳府的官道,一起的,还有虞衡从巩尚书那里争取来的两百斤化肥。

这一百万两银子和化肥,根本就没经过岐州刺史的手,直接交在了虞衡身上。

这事儿一出,岐州官员心思各异,除了怡阳府之外,其他府的知府和州城的官员,对虞衡都生出了一丢丢不满来。

那可是一百万两银子啊,要是从他们手里过一遍,那能得的好处……

其他府的知府不满的原因是,这笔银子要是过了岐州刺史的手,那他们府也能分到一部分。要知道,怡阳府就是一个下府,在岐州排名倒数,岐州有什么好事,都不会考虑怡阳府,想的是其他几个上府,尤其是黎阳府,作为岐州发展最好的一个府,在岐州的地位,就跟安然县在怡阳府的地位一样,都是撑场子的存在。

这银子要是从岐州刺史手中过了一遍,按照规矩,该有大半要用在黎阳府上。

现在,朝廷理都不理他们,直接把银子送到了虞衡手上,整整一百万两,一分银子都没少,还有两百斤化肥,也让其他人眼红。

这手笔大的,果然是朝中有人好办事啊。果然不愧是深受陛下和阁老们宠爱的嘉国公,他本身就代表着数不清的资源。

这道理,岐州其他官员心里也明白,但是,明白归明白,他们心里,还是好酸啊!

怎么能有这样让人嫉妒的人,出身好,模样好,性格好,能力也强,就没个不好的地方,想找个攻讦他的理由都没有,连安慰自己对方有毛病只是仗着出身好才会这么风光都做不到。

要是普通的小事,岐州其他官员也不会有那么多小心思。虞衡刚来岐州时,岐州刺史带着一帮官员给虞衡接风,话里话外都透着虞衡自己当家做主,他绝对不插手虞衡的事。

但是吧,财帛动人心。尤其是这么一笔巨款,说句实在话,他们在岐州当了这么多年的官,朝廷给岐州拨的银子加起来,还没有一百万两呢,在这样心酸的对比之下,谁能不嫉妒呢?

岐州刺史最近就没少听抱怨虞衡的话,暗中给虞衡上眼药的官员太多了,脸上带笑,说的也都是好话,但仔细一琢磨又让人心里怪不舒服的。别说其他官员了,就说许复自己,头一次被下属官员无视,最没脸的就是他,他心里能痛快?

不痛快也得痛快,虞衡也不可能把到手的银子送出去,这一百万两银子听着多,但虞衡想修路,盘活整个怡阳府,还要办橡胶厂,哪样不要钱?认真算下来,一百万两银子还得紧巴巴地用呢。这种矛盾是根本无法调节的,许复再不满,也只能憋着。

虞衡拿了银子就开始着手修路之事,以风碣县为起点,串起怡阳府内六个县,剩下的两个县,再修一道分支,从另一个县借道过去,全部串好了。

交通便利了,接下来做出来的橡胶制品,才更好卖出去。

修路一事,虞衡将底下八个县的县令全都叫了过来,一一分配了任务,并明确表示,“我会时不时去查一查账目,有些不该动的心思,就别动。”

县令们自然点头称是,领了差事后高高兴兴地回去了。谁也不是傻子,这条路修好后,对他们的县有多大好处,谁都能看得出来。在怡阳府待了这么久,总算能有一件振奋人心的事了,必须好好大干一场!

至于虞衡自己,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在了橡胶上。

橡胶制品可不容易做,对于工艺的要求比较高,还要有相应的器械。

虞衡知道橡胶的用处多,但最先要做的,还是得把能做出来的器械给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