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吞并南洋,大军北归(第3/3页)

想都不要想。

退一万步说,就算能搞出十九世纪的左轮手枪,就凭那个有效射程和精度,也未必敌得过蒙古骑兵的弓箭。

人家能在高速奔驰的马上将重达六两的鈚子箭(铲刀破甲箭),准确的射中五十米内的敌人,破铁甲!更能将二两重的锐箭准确的射中百米外的敌人,穿皮甲!能来去如风的连续开弓,左轮枪手能么?

“尽量多造。”崔秀宁没有逼迫顾铠,她心里也有数。“已经造出的三万多手铳,清点编号后移交兵部,兵部尽快下发给骑兵,要他们训练。”

“遵旨。”都烈很高兴,“我大唐骑兵,配有骑弓,长兵,手斧。再要配备三眼手铳,那真是如虎添翼了。鞑子骑兵再厉害,也未必是对手。”

“那也不尽然。”杨汉明摇头,“鞑子骑射厉害,人家要是始终保持百步距离,一直不远不近的放箭呢?怎么破?”

他举起玉笏,“皇后陛下,北伐事关重大,为了克制鞑子骑兵,势必还要想想其他办法才是。臣斗胆直言,大唐从来没有硬碰硬打败过鞑子骑兵啊。”

“虽说大唐对元军骑兵多有胜绩,可都是仗着陛下用兵如神,奇谋妙计。鞑子要么不知火器厉害,要么中了陛下妙计。而且,我大唐打败的也不是鞑子骑兵主力。”

众臣都是默然不语。杨汉明虽然说得不太中听,但没有说错。

大唐数次打败鞑子骑兵,靠的是什么?说到底不是火器,不是骑兵,而是陛下善用计谋。

你火器再厉害,鞑子骑兵只要不傻乎乎的冲阵,不保持密集队形,那能有什么办法呢?难道移动缓慢的火器军,能一直在野外和骑兵耗着吗?难道步兵不要后勤,不要吃饭的?

可是如今,鞑子学乖了,不可能接二连三的中计。这北方平原地带,本就是骑兵的天下,没有地形配合,什么妙计都不好用,最终还是要硬碰硬。

北伐的胜败关键,就是林必举等不知兵的文官都清楚:骑兵胜则胜,骑兵败则败。

这根本就是明摆的事儿。

骑兵要是败了,步兵就算全是火器兵,那也要趁着粮草未尽退回南方。

骑兵要是胜了,没有火器兵也能驱除鞑虏。

崔秀宁想了半天,“你们谁有好的法子,都拿出来议议,趁着还有半年功夫,要早做准备。莫要等到陛下凯旋还要为此事忧烦。”

“娘娘。”一个清脆的女子声音响起,却是很少奏事的凤凰乡侯、司妇寺卿辛苦。

“司妇卿,你可是有了法子?”崔秀宁有点奇怪,辛苦能有什么法子?

唐廷平时常朝,官员穿补服,戴幞头乌纱,女官却穿罩帔,戴莲花冠。所以,一身紫纱罩帔、头戴莲花高冠的辛苦,就在群臣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启禀娘娘,鞑子骑射在战场上难以克制,有个原因是他们的箭多。据说一个鞑子骑兵出征,就要随身携带七十支箭。都烈尚书,是这样么?”辛苦问都烈。

都烈点头,“蒙古骑兵,随身携带轻重箭,大概七十五支箭,两张弓,五根以上弓弦。”

辛苦举起玉笏,“娘娘赎罪,有些话,臣希望单独奏对。”

这丫头很难相信人,她不愿在这里说太多。

退朝之后,辛苦跟着崔秀宁进入风姿宫,单独奏对。

“说吧,你又有了什么鬼主意?”崔秀宁很随意地说道。

辛苦一笑,“娘娘,这还是随身携带的。那么鞑子骑兵一次远征,每人要配发的箭支,最少也有两百甚至更多。那么多元军骑兵,需要多少箭?怎么也要几千万。元廷一定有一个很大的弓箭储备仓库。尤其是弓,不是很快就能造出来的。”

崔秀宁明白了,她点点头笑道:“你还能想到这个,你还知道什么?”

辛苦考虑的角度,竟然和她不谋而合。